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扩展资料;
世界通用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后来罗马皇帝增加了两个月,并将这两个月放在年初,成为一月和二月。原来的一月和二月便成了三月和四月,后面的月份依次类推。现在英语中十二个月份的名称大多与罗马的神话、传说和习俗等有关。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
因为一个朔望周期是29.53日,所以分大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某月的“大”、“小”以及哪天是“朔日”,要根据太阳、月亮的真实位置来推算,古时候叫“定朔”。
阴历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腊月大。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
本方案在333又1/3年里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个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个正月大,合计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个大月,1935.333333个小月,折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时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时48分20秒)。
数据及意义
科学数据:现代历算学家曾次亮,据我国几千年的日月食资料计算, 1世纪初的回归年为365.24231551天,19世纪初为365.24219879天,1世纪初的朔望月为29.530594093天,19世纪初为29.530588181天,则本方案年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回归年,月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朔望月,具有前瞻性。
意义: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周期吻合,方便记忆和使用,对医学、保健、海洋生物学、水运、宗教、民俗、天文历算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解释起来比较麻烦: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必须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对应,以便准确预报和反映四季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参考和指导,所以自历法问世后,古人便不断地修订历法.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在不断修订中,逐渐缩小历年与“实岁”的误差,从而在世界历法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后期修订的“四分历”,其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8日(近代天文学观测的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6日),并采用每19年为一周期,其间设置7个闰年的置闰方法.“四分历”在当时的世界天文历法中居于领先地位,其历年长度仅比“回归年”长11分钟.500年后,欧洲制订的“儒略历”(亦称西历旧历)其历年长度才达到这个水平.
好好看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