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为好。
二、忌距离过近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总喜欢往前面坐。这样,孩子的眼睛在屏幕发出的强光的长时间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孩子视觉的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的降低,晶状体逐渐变凸,导致近视出现。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
三、忌音量过高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听觉习惯,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对小的音量,对孩子的听力、视力、注意力等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忌光线过暗
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则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展,也容易导致近视现象的出现。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五、忌坐姿不正
孩子看电视时,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
六、忌饭后即看
饭后孩子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电视内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滞与食物的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饭后,让孩子轻微活动一会儿后,再看电视为宜。
七、忌边吃边看
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果、瓜子等,嘴里的食物往往咀嚼不够,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如此,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八、忌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
学龄前儿童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导致孩子对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现象适应性的提高。攻击与冒险行为增多。
九、忌患电视孤独症
电视和电视游戏机对儿童的吸引力极大。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十、忌让孩子躺着看电视
一些父母让小孩躺着看电视,以为孩子舒服,其实适得其反,这对孩子的健康颇为不利。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看电视舒服自在又省劲。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学,躺着看电视。其实,躺着看电视害处是很多的。这是因为躺着看电视时,不但要仰着头,侧着身,而且需要歪着脖子和偏转眼睛。
这样,眼睛的视线与电视机屏幕就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需要用眼睛来进行调节,时间长了会引起眼球外肌和眼球内的睫状肌发生痉挛收缩,从而造成眼球胀疼、结膜充血、双目流泪,甚至出现眼压增高,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等现象。
如果经常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还会使眼球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重度疲劳,收缩失调,从而造成眼睛斜视等疾病。青少年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时期,不但容易使眼睛感到疲劳,而且还容易造成眼睛散光等疾病。
另外,躺着看电视,由于身体的大部分肌肉已经放松,人体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慢,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大脑的思维和记忆能力也大大减弱,从而造成抑制和兴奋的严重失调,这样不但达不到欣赏电视节目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失眠、神经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后果。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预防发生疾病,最好不要躺着看电视,尤其是儿童。
孩子3岁前爸爸妈妈最好不要拒绝宝宝的要求,尽量给予更多的满足,这是幼儿心理学方面提出的一种说法。旨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认知。
首先,人类的自我成长比较慢,不像动物一出生就能行走,人类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可以,在这期间,宝宝无法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完全依靠抚养者,所以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会完全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孩子的饮食健康,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孩子的身体会舒服,能快速发育,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3岁前的孩子处于心理朦胧期,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外在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别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拒绝孩子,拥抱安抚孩子,那么孩子得到的安全感会加强,有强烈的被关爱感,心情更加舒畅,接受到的快乐积极能量比较多,成长的会更健康。
孩子3岁前如果被父母过多的拒绝,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比如,父母拒绝与孩子亲近,不抱孩子,这会让孩子特别期望身体接触。拿我自身而言,小时候父母特别忙,经常把我一个人放在童车上,并牢牢绑住,怕我乱动掉下来。长大后直到现在为人父母,我都特别喜欢拥抱,喜欢跟人身体接触,这就是长期缺乏拥抱的结果。
除了身体的满足外,心理上如果没有满足孩子,一样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比如,孩子会由此产生挫败感,自我认可比较低,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阿娇的成长就是一个低自我认可的过程,以至于后来为了得到别人的爱,不惜放下自尊自爱,完全失去自我。
虽然说3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记忆,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一定要尽力满足孩子,让孩子更加丰盈与自信。
三岁以内的宝宝喜欢咬人、打人或不喜欢与人分享物品都是正常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度的担心,宝宝度过了这段时期将来会让人非常省心。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孩子天生就非常乖,十分懂事,家长不用为此操心;而有些孩子喜欢抢别人的东西,甚至打架让家长非常头疼,孩有这样的行为与幼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有非常大的联系。
一、三岁前宝宝有这些异常行为是正常情况,家长不要阻止宝宝在幼年的时候宝宝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行为让家长十分苦恼,比如会吃手指头、咬人或咬东西、打人、有些斤斤计较等行为让家长认为孩子是变坏的趋势,于是家长会加以阻止,其实这是正常情况,一旦阻碍孩子这种行为反而会让孩子未来出现更多的问题。
1、宝宝在两岁左右的时候是口欲时期,对于所有的事物喜欢用嘴巴来探索,只有通过咬东西才能得到满足,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咬指甲就认为是不良习惯,其实是正常现象。到了口欲的时期可以准备一些磨牙饼干、硅胶玩具等等,让孩子有可以咬的物品就不会咬手指或人。
2、宝宝还喜欢用手指去拍打人,其实这是孩子到了肢体敏感期,喜欢用打这个方式与人交流,是示好的方式。而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打人,因此这种行为也不要阻止。
3、宝宝在两至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物权意识了,有时长期与妈妈在一起就会认为妈妈是自己的,别人不可以占有,就算爸爸也不行。当有了物权意识就会有强烈的占有欲,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况,不要与品格联系在一起。
二、面对宝宝喜欢咬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咬人就会大声斥责,认为这样就是坏孩子,要知道孩子在口欲期,内心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于是会用咬这个方式解决。因此家长会发现明明跟孩子玩得非常开心,突然就被孩子咬了一口,这是因为孩子很喜欢对方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于是用咬这个方式亲近对方。当然这样的方式容易伤害到别人,家长可以教孩子正确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比如抱抱孩子,或亲亲孩子,告诉孩子被咬了很疼,是不礼貌的,可以用妈妈刚刚抱或亲的方式表达。
三、孩子爱动手打人如何解决,告诉孩子被打是非常不舒服的感受宝宝处在肢体敏感时期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喜欢用拍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意,孩子用拍打的方式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并不真的打人。而家长却会误会孩子的这种行为,因此家长要告诉孩子,用手拍打是对别人的侵犯,被打是不好的感觉,要学会用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孩子三岁前一定要进行早教的培训,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依然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才三岁,这么小的年纪不需提前教育,其实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思维和自我意识,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格。比如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不要限制画画的颜色,让孩子自由的发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由自己来创造的。
总结孩子三岁前这些行为是正常现象,家长应该正确的进行引导,不要过度的阻止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包办孩子的任何事情,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