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及唐朝初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在拼命地和高句丽作战。
可以说,隋朝之所以灭亡,与隋炀帝聚集全国性的兵力,三次与高句丽作战不无关系。由于发动了这样几场穷兵黩武的战争,使得国内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妻离子散,因此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隋朝。
(隋炀帝画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隋炀帝残暴不仁,乱杀大臣,以及贪图享乐,比如修大运河,修宫殿等等。不过,这种说法,更多的应该是唐朝对隋炀帝的一种抹黑,是唐朝按照古代君王应该有的“仁爱”标准,否定隋炀帝的一种表现。只有否定了隋炀帝,唐朝的建立才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虽然用这种方式否定隋炀帝,是对隋炀帝的抹黑。但事实上,隋炀帝本身并不白,隋朝的灭亡,确实是他造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调动全国兵力,三次打击高句丽。
应该说,李世民虽然用残暴贪玩好色这些内容来评价隋炀帝,但是他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心知肚明的,知道隋炀帝是因为发动了对高句丽穷兵黩武的战争,国家才灭亡的。知道打击高句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发动。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世民的觉悟。李世民在第一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攻下高句丽10座城,俘虏了高句丽7万人,斩首了高句丽4万首级。但是由于唐军损失了2千人,以及8千战马。因此,唐玄宗当时说了一句,如果魏征活着,他肯定会劝我,不让我干这样的事情。
唐太宗难道不知道他是大胜吗?既然知道他是大胜,为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话明显就是后悔,后悔自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唐太宗)
那么,唐太宗真的是后悔对高句丽的战争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后来他又多次攻打高句丽,一点儿也不停歇。如果唐太宗真的后悔,他以后就不会打了。那么既然如此,唐太宗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
很明显,唐太宗这样说,就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打高句丽,像隋炀帝一样,引起国内大臣及百姓的反感,从而造成国内的动乱,走到隋炀帝那样的结局。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隋炀帝、唐太宗都要打高句丽,乃至于最终唐高宗也继续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直到把高句丽灭亡呢?
我认为,隋唐的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涉及到整个中原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一种策略问题。
在中国古代,中原国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中原国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一旦发展壮大,中原国家就危险了。尤其是匈奴,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国家带来了深刻的惨痛的记忆。
现实上,隋朝大一统,需要攻打高丽提升威望。个人上,杨广好大喜功,要超过他爹,证明他是个明君,比他爹厉害。历史上,不论是隋朝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高丽都一直扰边,不打不行。情绪上,失败一次失控了,非要打赢高丽,都连打了三次,都输了。后来,李世民也打了高丽,目的就是想证明前朝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惨胜。物质上,隋朝积累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足够支持发动攻打高丽的战斗。高丽地广人稀,生存环境恶劣。就算把高丽攻打下来,一旦国内兵力空虚,高丽又会自立为国。不论从国家声望上,还是既得利益来考虑。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隋炀帝要坚持打高句丽?背后真相是什么?其实真相很简单,隋炀帝好大喜功,想妄图打下高丽来成就自己千古君王的声望从而携万世不拔之功来压制国内蠢蠢欲动的关陇集团。
隋炀帝作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平南陈,兴科举,开运河......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在隋炀帝执政期间,国家发达,军事强盛,万国来朝。按说隋朝已经是当时东方世界第一强国。所以对于隋炀帝本人来说,他已经在世俗上没有了挑战,已经是中华历史上可以留下浓厚一笔的君王了。但是他还是想超过秦皇汉武。就得挥兵北上,用兵高丽,而强大自己的声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隋炀帝在政治军事改革中,严重消减了天下门阀的利益,尤其是最强集团关陇集团的利益了。国内局势已经进一步恶化。他需要靠一场对外的大胜仗来赢得更多军中新贵的支持来稳定国内局势。门阀赖以生存的法宝就是,九品中正制。朝中的官员都靠举荐,那举荐当然就是,父辈举荐子辈。也让大部分社会资源掌握在门阀手中,政府没有执行力,人民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对此隋炀帝看到了这些弊端,就锐意改革,开始了科举。这就一下子将支持他的门阀推到对面上。所以不得不东征,妄图携天下大势压制天下门阀。
无论是隋炀帝打高丽还是唐太宗打高丽。其目的都是为了携大胜之威,来压制国内的门阀来为国家科举铺路,为天下农民一条晋升朝堂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