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
纪念塔地名是因为缅怀贵州抗日阵亡将士,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建成的纪念塔而得名。 纪念塔原位于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及青云路的交叉口,是一座为纪念贵州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保卫祖国作出重大贡献而建立的塔。
历史背景:
国民革命军一零二师主要是由贵州籍将士组成,师长柏章辉是贵州遵义人。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一零二师开赴上海,在淞沪会战中参加了苏州河、大场、罗店等战役;同年十一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一九三八年五月,参加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在距徐州以西八十四公里的一座山与日寇激战五六天。歼敌一千余人,敌十六师团大佐李德被击毙,我一零二师伤亡重大,叁零四团团长陈蕴瑜(贵州坪坝人)壮烈牺牲;一九三八年七月参加武汉保卫战,配合友军作战,歼敌四千余人,取得”万家岭“大捷;八月参加长沙第一次会战,奉命追击从长沙前线后撤的日军,毙敌甚众。一九四零年九月,日军十二万人第二次进攻长沙,一零二师担任新墙河的防守任务,日军乘飞机轰炸,并发射毒气弹,我军坚守阵地,与敌激战二十一昼夜,伤亡极大。经休整补充后,又投入第三、四次长沙会战,直到抗战胜利。一零二师组建时有九千七百多将士,经过上海、无锡和南京抗战,损失约六千余人,剩下三千余人,后增补至七千余人。其后经过徐州、武汉、南昌和长沙等战役,全师官兵仅存不满千人,累计在抗战中牺牲约一万两千人。 一九四零年九月,长沙第二次会战后,一零二师撤到湘阴(洞庭湖南岸)休整补充。为了纪念历次作战牺牲的官兵,柏章辉在师部驻地关王桥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缅怀亲人们的业绩。贵阳各界人士代表和部分烈士家属应邀到会。为了永远不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世代牢记贵州儿女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与会者纷纷要求在家乡建立一座纪念塔,以资纪念。这一要求经一零二师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由一零二师派员配合地方政府筹备,决定在黔军将士的家乡贵州省贵阳市大南门外十字路口建立一座纪念塔。一九四零年底动工建塔,次年五月落成。塔高十点二米 ,三角菱形,上尖下大,用巨型白绵石砌成塔形,象征着一把锐利的刺刀直刺敌寇胸膛。塔身三面分别刻有碑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的贴金楷字,下款为“师长柏章辉题”。塔基为正方形,四周有白浅雕花饰围绕。三级阶梯是青石砌成。塔座底部呈台状,台上有石柱,记述了建塔原委;并刻有三零四团团长陈蕴瑜在徐州战役中壮烈殉国的事迹;几次主要作战经历和各级阵亡将士的名单。 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四年间,陈蕴瑜、柏章辉等一些将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复追认为革命烈士,并颁发国家明政部《革命烈士证明书》。 一九五二年由于贵阳道路改造将纪念塔拆除,但“纪念塔”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贵阳纪念塔,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笔者幼年时,就生长在纪念塔下,抗战胜利已过去60余年,昔日旧貌时时浮现眼前。纪念塔位于大南门外,儿时曾是游玩之地。塔高约为15米,青石结构,四周围以石拱,铁链相连,占地约为40余平方米大小,塔为方底尖形,昔日野地荒郊,房舍甚少之下,该塔显得高耸入云而壮观。据资料介绍:八年抗战中,贵州健儿奔赴抗日前线,血染沙场,为国捐躯者达2万之众,其中有由国民政府军委会追抚表彰的,平坝天龙人陈蕴瑜团长、曹文述营长、兵站站长遵义柏宪章等。1941年11月,黔军102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师长柏辉章在湘北组织全师历次阵亡官兵追悼会,告慰烈士英灵,经国民党军委会批准,在贵阳市南门外新华路建“国民革命军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一座,以资纪念,时为1942年4月。建国后,因扩建马路而拆除,时至今日,“纪念塔”之名仍然沿用。贵州健儿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黔省人民的心中。摘自: http://www.gzzxb.com/tzzx_new.aspx?id=8633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