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百病皆由痰作祟

你知道吗?百病皆由痰作祟,第1张

痰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化痰,帮助防治不少病。

中医常说的痰既包括我们通常说的、由呼吸系统分泌的、可咯吐而出的、有形可见的痰液,如黄痰、白痰、泡沫痰、血痰等;也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时,停积或流窜于脏腑组织之间的“无形之痰”。

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因此,化痰有助于防治很多疾病。

一、痰阻于肺

咳嗽、咳痰是呼吸科许多常见疾病的共同症状,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等,痰液既是这些疾病发作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痰液排出不畅,停聚于肺,又会加重病情。

故中医主张“化痰利肺”,即化痰排痰的同时还要疏利肺气,使肺脏气机调和,防止痰液停聚,可服用止嗽散。

如痰量多,有舌苔白腻等痰湿症状的患者,则应燥湿化痰,推荐服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二、痰阻于心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痰液随人体气机经络流窜,蒙扰心脏时,就会导致神志活动“紊乱”。

例如痰火上扰心窍,就会出现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可采用清热化痰安神的方法治疗,如黄连温胆汤等。

如痰浊蒙蔽心窍,神明失用,则会发生意识昏迷或模糊的重症,这时可采用化痰开窍的治法,如服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三、痰郁于肝

肝主人体的情志活动,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不舒,使得痰气胶结,诱发疾病。

痰郁于肝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易怒善郁、咽中如有异物等,治疗应采用疏肝解郁化痰的方法,如服用半夏厚朴汤、四七汤等。

四、痰阻经络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有运行全身气血、 连结 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

当痰液流窜阻塞经络时,就会使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发相应病症,如头晕、手足麻木、偏瘫不利等,治疗宜采用化痰通络的方法,代表方有真方白丸子、解语丹等。

中医教你四招远离痰瘀困扰

不妨从日常生活调理,可以参考以下4个建议:

(一)、防寒保暖,避免外感

外感邪气侵犯人体,会阻碍人体气化功能,使得津液在体内积聚产生痰液。

因此,注意天气变化,适当添加减少衣物,避免感冒受寒,有助于防止痰液的产生。

(二)、调畅情志,不生闷气

气机郁结,就会导致津液内停成痰,故平日应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饮食规律,避免肥甘

过量食用肥甘厚腻等食物会导致痰液产生,老百姓也有“鱼生火肉生痰”的说法,所以日常应该养成 健康 的饮食习惯。

(四)、避免劳累、适度锻炼

过度劳累、脾脏肾脏亏虚都会导致人体正常机能障碍,水谷运化发生异常,产生痰浊等病理产物。

因此,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适度的锻炼,会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人们常说,“肉生火,鱼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对于“痰”的认识,其实中西医有不同的见解。西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所说的痰则内涵更广。从性质上讲,中医将痰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着,能听见声。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中辘辘作响的“痰饮”也是有形的痰。无形之痰则潜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痰的存在。望。主要是望形体、望舌苔。中医讲“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浊、黏滞、稠厚的特性,由体内水湿中的污浊部分凝聚而成。皮肤油腻、身材肥胖,是痰浊内阻的表现。舌苔厚腻,是水湿污浊最直观的表现。闻。主要是闻气味。体内痰湿严重的人,一般体味较大,口气也较重。问。过多的痰饮水湿沉积在体内,就像一块浸满了水的海绵,这样的人常常觉得身体沉重乏力、倦怠迟缓。追问病史,很多还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问题。切。切肌肤、搭脉象。痰湿的人皮肤表面常可摸到肿块,如脂肪瘤、腱鞘囊肿、甲状腺结节、肿大的淋巴结等,摸上去手感柔韧,这都是痰的表现。脉象上以滑脉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一般。痰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但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因此是“生痰之源”。简单地讲,如果脾的功能发生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堆积,就会产生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预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视调理体质。对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进食速度和食量也要节制;适当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海带、冬瓜、白萝卜、扁豆、洋葱、薏苡仁、红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正气,把“体内的垃圾”清除掉。对已经形成的痰,要“给邪以出路”:“痰在上,引而越之;痰在中,分而化之;痰在下,淡渗利之。”以咳出的有形之痰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热。如果是黄色黏痰,量少难咳,属热;色白质稀,量多易咯,属寒。前者要清热化痰,可用川贝枇杷露,后者应温肺化痰,用橘红痰咳液。对于无形之痰,则要健脾化痰利湿,中药多用党参、白术、茯苓、苍术、荷叶、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白芥子、莱菔子、苏子等。病人还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一些经典的名方,如化痰祛湿方、越鞠丸、参苓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琦 博士 廖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1141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