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
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 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对于采用成品血培养瓶的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生产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血培养采血时间应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时或发热初期采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血培养采血
部位宜采用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通过血管内导管采血。只有在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同时送细菌室进行培养。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取骨髓标本。通常首先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后,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异丙醇液)由内至外擦拭,待其完全干后,再用70%乙醇脱碘。严格执行此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对碘过敏的患者或儿童,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采血量的多少对检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非常重要。通常的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也可根据厂家的建议确定采血量。对于成人患者或体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个部位采集15~20ml血液,2个部位共采集30~40ml血液,2个部位的最低总采血量不能少于20~30ml。对于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低于4kg的儿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不必采两套血对于1~6岁儿童,按每年龄增加1岁,增加1ml计算采血量,如3岁儿童,2个部位共采血3ml,每个部位各采血1.5ml;对于体重在15~40kg的儿童,共采血10~20ml,每个部位采集5~10ml。血培养瓶的选择:一次静脉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进行培养,即完整的“一套”血培养。同时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阳性培养率,缩短阳性报警时间。采血注入厌氧瓶时,注意勿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瓶内,否则会破坏瓶内的无氧状态。可采取先注入需氧瓶在注入厌氧瓶的方法。对于已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使用含树脂或活性炭的培养瓶以提高检出率。对于儿童患者应采用儿童瓶。采血次数:对怀疑血流感染患者应至少从2个部位分2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培养率;而且2次或2次以上血培养结果可以帮助排除污染的可能。采血间隔时间:①急性败血症或骨髓炎、脑膜炎、肺炎、肾盂肾炎需要立即进行抗菌治疗时,应在启动治疗前,自不同部位采取2套血液进行血培养;②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
菌血症、真菌血症,可于24小时内自不同部位采集2~4t套血培养标本,每次相隔至少3小时;③对怀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在1~2小时内,自3个部位采集3套血培养;④儿童患者,应尽早采血进行血培养。需注意的是,如同时为患者使用多个真空采血管,血培养(黄色)管须首先使用。
检测肝功须采集空腹静脉血(禁食8h~14h),可用红色管、绿色管、浅绿色管、金黄色管,不同的采血管按说明书要求使用。
静脉血标本采集程序:1、收取检验申请单并审核申请单信息,审核合格后,与患者交流、辨别患者状态,确认患者是否按规定限制饮食,以及是否对乳胶敏感;2、准备材料,指导患者做好体位准备,扎好止血带,找好采血静脉部位,戴好手套;3、穿刺点消毒,静脉穿刺,嘱患者松拳,并使用装或未装特殊抗凝剂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并混匀,松开止血带,棉签压迫伤口(或摆放纱垫并扎绷带);4、移除穿刺针,并将穿刺针放入利器盒内,嘱咐患者压迫穿刺点,标记试管并注明采集时间,立即送至相应实验室检测。
1、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ALERT 3D)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分离菌株。
2、看瓶身标注的字体,含量蓝绿色盖子为需氧瓶,而红紫色盖子为厌氧瓶。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并接种到培养瓶中,用以发现、识别引起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病原微生物,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血培养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扩展资料:
作用:
了解引起菌血症的不同途径有助于诊断和解释血培养结果。菌血症通常来源于以下部位的感染,其中泌尿生殖道为25%,呼吸道为20%,脓肿为10%,外科伤口为5%,胆道感染为5%,其他已知部位的感染为10%,未知部位的感染为25%。
采血量和血培养的数量
采血量:对从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病人血培养中获得的微生物,每个培养瓶抽取的血量是唯一重要的变量。对婴幼儿和儿童,一般采血1~5ml用于血培养。成人血培养的标本量为10ml,血液和肉汤比一般推荐为1:5~10。
血培养的数量: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关系到菌血症的病理生理学,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一般而言,采集血培养都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推荐同时采集2~3份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培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