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变换体位外,根据需要按压腹部(俗称「压镜子」)作为肠镜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能有效防止插入内镜时肠管打襻,使进镜更为顺利,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虽说并非所有病例均需用手按压,但其无疑确是一门深奥的手上功夫,默契的配合有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配合不当时反而会加重内镜的弯曲,使内镜难以前进。
那么如何配合好按压练就一双巧手呢?
除了凭借手感及听从术者指示外,通过显示器获取的信息推断内镜位置以判断按压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按压手法是重点和难点,而要攻克这一难题首先应对大肠的解剖、各部位的特点相当了解,并对大肠的走行有立体概念。话不多说,先上图:
图片来源于松本雄三主编的《消化内镜工作手册》
再来个侧面像:
图片来源于松本雄三主编的《消化内镜工作手册》
对结肠走形有个整体观的概念后,下面根据正常结肠的内镜下图片来进行分解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保持镜身的直线状态是手法压迫的重要前提,在已经成襻的情况下需先解襻后才能操作。
肛管
特点: 肠镜插入后,由肛管进入直肠。肛管长约 4 cm,为肛缘至耻骨直肠肌附着部上缘的部分。一般在退镜时观察。
建议体位: 左侧卧位
压迫技巧: 无需压迫
图为内镜反转观察直肠肛门交界处(《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atlas 网站)
直肠
特点: 无结肠袋,有 3 个环肠腔半周的皱襞(Houston valves,亨氏瓣)。当充分扩张时可见清晰地树枝状血管网。
建议体位: 左侧卧位
压迫技巧: 无需压迫
图为正常直肠黏膜皱襞(《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atlas 网站)
特点: 与肠系膜相连,具有可动性,向腹侧突出。管腔较细、迂曲,半月皱襞比较细、矮,结肠袋不明显。
建议体位: 左侧卧位/仰卧位
压迫技巧: 当乙状结肠冗长时,或为 C 型乙状结肠时,可能需要压迫,指尖轻压下腹部即可(稍作触摸压迫,阻挡乙状结肠);此外,当进镜困难时,嘱患者从左侧卧位变为仰卧位,进行体位的改变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图为乙状结肠及其手法压迫示意图(《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atlas 网站)
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部
特点: 一般肠管内可见潴留肠液,内镜下可见肠管明显向右弯曲延伸。
建议体位: 仰卧位/左侧卧位
压迫技巧: 当 SD(sigmoid-descending) 弯曲较急峻,难以通过时,可能需要用手压迫,用指尖从上至下抬高 SD 交界部(避免乙状结肠被肠镜顶起来)
图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部及手法压迫示意图(图片来源于《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scopy-colon-explorer 网站)
图解 SD 交接部压迫手法,左为仰卧位,右为左侧卧位(《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
降结肠
特点: 背侧与后腹膜相连。管腔延伸性较好,半月皱襞又细又矮(与乙状结肠相似)。
建议体位: 仰卧位/右侧卧位
压迫技巧: 一般无需压迫,协助将镜子拽直
图为降结肠(《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scopy-colon-explorer 网站)
结肠脾区
特点: 当镜身被拽直时,距离肛门约 40~50 cm,仰卧或右侧卧位时可透见紫蓝色脾脏,左侧卧位时不明显。
建议体位: 仰卧位/右侧卧位
压迫技巧: 从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部往脐部轻推(同乙状结肠),采用膈肌压迫法(利用患者吸气时膈肌自上而下所产生的推压力,能感觉到横结肠为管状时有效)或变换体位可能更有效
图为结肠脾区(《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scopy-colon-explorer 网站)
横结肠
特点: 可见三角形皱襞,已结肠带附着部为顶点,结肠袋深而大。
建议体位: 仰卧位/右侧卧位
压迫手法: 当横结肠下垂显著时,可能需要压迫,从脐部向上推,短缩横结肠;有时进镜时需阻挡横结肠以顺利进镜
图为横结肠左侧及手法压迫示意图(《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
结肠肝区
特点: 因该部位与肝脏和胆囊相毗邻肠壁呈蓝色,被称为「肝斑」。肝曲距肛门约 60 cm。
建议体位: 仰卧位/左侧卧位
压迫手法: 从右侧腹部向上推
图为结肠肝区及手法压迫示意图(《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
图解肝曲压迫手法(图片来源于《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
升结肠
特点: 管腔深大,背侧与后腹膜相连,半月皱襞深而厚,呈三角形,结肠袋较高,一般可见肠管内有潴留液。
建议体位: 左侧卧位/仰卧位
压迫手法: 无需压迫,经过肝曲后,多数很快到达盲肠
图为升结肠(图片来源于《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atlas 网站)
回盲部
特点: 盲肠腔内可见阑尾开口和回盲瓣,镜身被拉直时一般距肛门约 70 cm。
建议体位: 仰卧位
压迫手法: 无需压迫
图为回盲部(图片来源于《图解大肠镜单人操作法》/endoatlas 网站)
简单总结一下,手法压迫共分两种:
一种是钝化性压迫, 用于弯曲较强的屈曲部,用指尖压迫较多,如 SD 交界部和肝曲;
另一种是阻挡性压迫, 多用于进镜时易伸展部位,用手掌压迫较多,如乙状结肠。压迫时要停止镜身的运动,让被检者深呼吸,充分解除被检者的腹肌紧张。
本文只列举说明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按压部位,然而因结肠独特的解剖特点,即使是同一个按压部位,不同病例甚至同一病例不同体位其按压手法都会有差异,所以想要成为压镜「高手」,还需灵活应对,多实践积累经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的成长都需要从最基础的操作开始,希望上述内容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你好,我是健身教练。你都已经看医生了,怎么不一次性直接问医生呢,疾病要及时的就医诊断,不要延误了你的身体健康啊 ,
最后祝你健身愉快,健身问题可以咨询本教练!
这是胃下垂的症状.你自己好好看看.反过来就好.你的孝心我很感动,如果没有办法,那也是注定的.就好好陪陪你爷爷吧,不要让他太孤单.加油!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无张力型胃: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较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低予正常。
胃下垂的治疗,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为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没有体育器械者,可采取仰卧起坐的简便方法,每日做三至五次,做累为止。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至1小时,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站立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
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中医治疗如下:
a.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引起脾气虚衰,中气下陷,治疗以补中益气丸健脾升提。
b. 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后舒适,属脾虚气滞型,以健脾丸加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和胃。
c. 脾气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聚为饮,水饮停留胃脘,可见胃脘痞胀、感觉胃中有水液晃荡、肠鸣作响,治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胃下垂是怎么回事?�
健康人的胃相对固定在上腹腔,当人站立时,胃的最低点不能超过脐下二横指(指胃小弯)。所谓胃下垂,就是胃在站立时明显下移,甚至从上腹移至下腹。由于胃的下垂,病人都有胃部不适的感觉,吃点饭就感到胃部饱胀,所以不敢多吃,饭后走路快一点就感到肚子疼。有的胃下垂病人,还合并有其他脏器如肾、肝、脾、横结肠下垂,称之为全内脏下垂。引起胃下垂的原因主要和体质有关,身体虚弱,腹壁脂肪薄,肌张力减弱,脏器韧带松弛,易发生胃下垂,且女性多于男性。这种病变易诊断。因胃移到下腹部,所以吃过饭下腹膨隆,上腹部胃区下陷,并且可以看到主动脉搏动,用手摸及更加明显。最可靠的方法是钡餐造影,如果胃小弯低于两侧髂嵴连线,就可以诊断为胃下垂。此病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用胃托系于腹部,可缓解临床症状。中医在这方面相对西医有很多优势,如中药、推拿、针灸,可视病情轻重而确定方法。中医将胃下垂分为中气下陷型、脾胃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怎样治疗胃下垂?�
(1)加强营养
胃下垂的孩子形体消瘦,营养不足,所以应该选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应丰富一些。由于小儿食量少,应该用少食多餐的办法,逐渐适应胃的承受能力。进餐后应该有一段时间平卧,切不可暴饮暴食。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养,身体会逐渐强壮起来,胃下垂的症状也就会大大减轻了。
(2)全身性康复锻炼
患儿午饭后取头低位、垫高骨盆的姿势仰卧床上20~30分钟。仰卧后双腿伸直,然后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事休息,再重复做数次。也可在仰卧时,双腿做仿蹬自行车的动作。晚饭后散散步,回家后再仰卧床上,自行按摩腹部,从脐下轻柔地向上按压,然后在胃脘部做环行按摩。每天坚持可使胃逐渐上移。
(3)仰卧起坐锻炼
患儿仰卧在硬板床上,头部端正,双腿伸直,足尖向上,双手放在大腿两侧,全身肌肉放松,做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做数次。一呼一吸应保持每分钟16~18次。吸气时思想集中在下腹部的丹田穴(脐下1.5寸处) ,呼气时思想也要集中,四肢肌肉随呼气而放松。15分钟后做仰卧起坐,即身体平卧,双手放于头后,收缩腹部肌肉,上身由平卧位渐上抬,双肘向膝部靠拢,随后复位。仰卧起坐次数由少而多,逐渐增加,3个月为1疗程。
康复锻炼期间,严禁做跑跳动作,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中气下陷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呃逆,上腹部疼痛,身体乏力,舌体胖大苔白,脉沉无力。治以举气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药用炙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党参、焦三仙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胃阴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干瘦,口渴喜饮,饮后胃脘不适,不思饮食,食后倒饱,手足心热,苔白少津,舌质红,脉细无力。治以滋阴养胃,健脾益气。药用经验方:山药、党参、黄精、玉竹、石斛、荷叶、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肾阳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畏寒肢冷,渴不喜饮,胃脘不适,不思饮食,食后饱胀,腹胀矢气,苔白而润,舌体肿大,脉沉细弱。治以温中健脾,补气冲阳。方选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附子、炮姜、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柴胡、当归、佛手、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胃下垂有哪些外治法?�
(1)推拿法
腹部取穴:鸠尾(剑突下0.5寸)、中脘、气海、天枢,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推揉鸠尾、中脘为重点,循序往下至腹部,以脐周天枢、气海为重点按揉,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根据胃下垂的程度不同,自下而上托之。再以摩法在腹部治疗(逆时针方向操作)14分钟。
背部取穴:肝俞(背部第9胸椎旁1.5寸)、脾俞(背部第11胸椎旁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旁1.5寸)。患者取俯卧位,以轻揉的滚法,沿脊椎两侧操作,重点在胸6~12两旁的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按揉10分钟。
( 2) 针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向下斜刺外陵,气海向下斜刺关元。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恶心呕吐,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和中降逆;如合并有溃疡病,可配巨阙、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温中止痛;阳虚灸关元、气海;阴虚者加阴陵泉、太溪;气虚加足三里。
注:运动时,四肢血流量增加,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影响胃液分泌,使食物消化不好。同时饭后胃体积变大,加上运动就会造成胃下垂。
饭后半小时内,胃因接纳了食物而变得十分沉重。此时参加运动(即便是散步等轻微运动)会使胃饱受“动荡”之苦,使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长此下去甚至会引发胃病。因此,老年人用餐后最好坐上半小时,然后再外出从事散步等轻量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