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链激酶(SK):链激酶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最早于1933年由Tillett和Garner发现具有溶栓作用。它在体内先与纤溶酶原按1:1化学计量比组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然后激活纤溶酶原使之成为具有溶栓活性的纤溶酶,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逐渐转化为链激酶-纤溶酶复合物,该复合物同样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由于链激酶对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与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无选择性,因此当输入体内后有相当一部分与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产生复合物,从而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链激酶具有抗原性,进入体内后,轻易被链激酶抗体中和,在近期有过溶血性链球菌被传染者以及半年内用过链激酶者,血液中链激酶抗体含量较高。也正由于链激酶有抗原性,部分病人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反响,发生率在1.7%~18%。因此在施用链激酶前应作过敏反应试验。链激酶进入机体后,首先被链激酶抗体中和,剩余部分与循环中的纤溶酶原结合成有活性的复合物,将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和多余的游离链激酶组成复合物,被循环中的抗纤维蛋白溶酶中和一部分,余下的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并将其分解,这一部分才真正起溶栓作用。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和链激酶-纤溶酶复合物的半衰期分别是16min和83min。
链激酶的施用方法如下:先将25万U链激酶用30min缓慢静脉注射,然后再以10万U/h的速度维持。在用链激酶前除应作过敏反应试验外,静脉滴注100mg氢化可的松有助于预防或减小过敏反应反响。对近期有过溶血性链球菌被传染或半年内用过链激酶的病人,不应施用链激酶。
2、尿激酶(UK):尿激酶可从尿中提取,或从培养的人胚胎肾细胞中提取。与链激酶不一样,尿激酶无需产生复合物,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它对循环中的纤溶酶原及和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同样有作用,因此也无选择性。尿激酶无抗原性,无需作过敏反应试验。其半衰期为14min。
近年尿激酶的施用方法是先用10min将每千克体重4400U的尿激酶静脉注射,随后以4400U/(kg·h)的速度维持。如果插管参与溶栓,则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患侧腘静脉,顺行将直端多侧孔灌注导管插入血栓,以15万~20万U/h的速度灌注尿激酶,每12小时行X光造影,了解血栓溶解状况,并调整灌注导管的位置,直至血栓溶解。如用药12h后诊断血栓无溶解迹象,则应停药。各地作者报道尿激酶的实用剂量差异很大。
3、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人体很多组织均能产生t-PA,t-PA在无纤维蛋白存在的状况下,其酶活性很低但当有纤维蛋白时,其活性分明增强,分解纤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酶,因此t-PA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栓内的纤溶酶原,其出血的危险性较上述两种溶栓药物小。而正由于这种选择性,当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迅速减少后,t-PA的溶栓作用分明减弱,因此与无选择性的溶栓药物相比,其溶栓能力相对较低。眼前t-PA主要是用基因工程从玄色素瘤细胞中提取,称为重组t-PA(rt-P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4~7min。t-PA的施用方法是每2小时静脉注射40~50mg,直至症状减轻。
4、另外:眼前临床上施用的主要是上述3种溶栓药物,另有一些药物尚处于实验之中。如酰化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B链纤溶酶-链激酶复合物、前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在半衰期及选择性方面均可。
目前临床上最好的溶栓药就是阿替普酶,一般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在三小时之内,可以考虑给予病人静脉注射阿替普酶。临床上大约有一半的患者经过注射阿替普酶之后,可以使血栓溶解而不留有后遗症。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入院时候已经过了应用阿替普酶的时间窗,可以根据血液结果给予降纤,或者是抗凝的治疗。抗凝的可以给予静脉注射阿加曲班或者是替罗非班,也能够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挽救缺血半暗带,加强侧支循环。对于降纤可以给予病人静脉注射巴曲酶,能够降低血中的纤维蛋白原,促进血液循环,也能够挽救梗死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都有一定的疗效。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但必须在医生的治疗下使用。
其他还有血栓心脉宁胶囊(知恩)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用于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属气滞血瘀证者。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所以,也必须咨询医师或药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