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宽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厘米,宽5-6厘米,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
(叶代峻 衷维纲)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别名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
是四川省的著名地道药材,主产于灌县和崇庆县,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四川省其余地区和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也有种植。
以根茎入药。
含阿魏酸、川芎嗉、4-羟基-3-丁基酜内酯、大黄酚、瑟丹酸、川芎内酯等。
药理实验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压、抗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味辛,性温。
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的功能。
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胸胁胀痛、感冒风寒、头晕头痛、风湿痹痛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高30—70cm。
根茎呈不规则的拳形团块,常有明显的轮状结节,外皮黄褐色,切面黄白色,表面密生细须根。
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向沟纹;上部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节膨大如盘状,基部节上常有气生根。
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不整齐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细小,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和苞片有短柔毛;花小,白色,萼齿5;花瓣5,椭圆形,顶端短尖突起、向内弯;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柱头头状。
双悬果卵形,有窄翅(图14—22)。
图14—22 川芎形态图
1.花枝 2.根茎 3.花 4.果实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特性
在主产地四川省灌县,川芎的生长期280—290天。
1月中耕培土时要扯去地上部分,称为“薅冬药”,可以以此为界,把生长期分为前期和后期。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曾分期取样,观察了川芎在前、后期的生长特点(图14—23、24)。
图14—23 川芎地上部分生长量的变化
图14—24 川芎干物质积累与根茎体积膨大的变化
1.前期
8月栽种后,茎节上的腋芽随即萌动,抽出幼叶。
栽后一个月生长较慢。
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地上部旺盛生长,叶内干物质逐渐增加,11月上旬增加最快。
11月中旬株高、株幅和叶片数基本固定,叶内干物质积累速度渐趋缓慢;12月中旬后由于部分叶片枯黄掉落,干物质反略减少。
前期植株多为基生叶丛,仅部分植株有1—2根短小的幼茎。
栽后一个月左右可见新的根茎形成。
11月中旬前地上部旺盛生长时期,根茎干物质积累不多,体积膨大的速度快于物质积累;地上部生长转缓后,根茎才迅速生长充实,物质积累速度便逐渐超过体积膨大的速度,12月上旬积累最快。
“薅冬药”前大约两个月,根茎积累的物质占前期的80%以上或全生长期的40%以上。
2.后期
薅冬药时部分叶片仍呈绿色,扯去地上部一周后陆续出土返青。
2月中旬后普遍抽茎,此后茎叶生长随气温增高而日益迅速。
3月下旬茎叶数基本稳定,4月下旬以后生长渐慢。
地上部干物质后期一直增加,积累速度越来越快,4月末至5月上旬最快,接近收获才缓慢下来。
根茎干重在“薅冬药”后一个月略微增加。
随后约一个半月,由于抽茎长叶消耗了贮存的养分,体积虽仍在长大,干物质却不断减少,干物率显著下降。
3月末根茎干重降至后期的最低点。
此后根茎迅速生长充实,物质积累日益加快,积累速度又逐渐赶上并超过体积膨大的速度。
收获前大约一个半月,根茎干物质积累几为后期的全部或接近全生长期的一半。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川芎喜温和的气候,在四川多栽于海拔500—1000m的平坝地区或丘陵。
灌县栽种川芎的平坝地区海拔700m左右。
据1954—1980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栽种适期8月上旬,平均气温25.0℃,收获适期5月下旬,平均气温20.9℃;全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为310.1日,积温5315.7℃;降雪5.5日,降霜26.0日,霜期96.6天。
栽培地宜日照充足;但出苗阶段忌烈日曝晒,需盖草荫蔽,否则幼苗易枯死。
秋春两季日间晴朗、清晨有露、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对川芎生长最有利。
川芎的繁殖材料常在海拔900—1500m的山区培育。
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较寒冷,可选向阳处;低山则应选半阴半阳的地方,如日照过强,气温过高,常易发生虫害。
川芎宜在雨量充沛、比较湿润的环境中生长。
灌县年降水量1243.7mm,平均相对湿度81%。
幼苗出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表土过干,容易缺苗。
高温季节若雨水过多,地内积水,块茎易罹病腐烂。
川芎不可连作,否则病虫害严重。
平坝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过沙的冷沙土不易保水保肥,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通透性差,排水不良,都不宜栽种。
山区培育繁殖材料最好选荒地,也可以用休闲2—3年的熟土,土质可以稍粘。
川芎根系多分布于表土层,要求表层土壤能供给充足的养分。
因此生长前期要及时勤施追肥,促使植株较早长成健旺的绿色部分,使根茎在当年能积聚较多的同化产物,奠下第二年良好生长的物质基础。
川芎喜有机肥,对氮素肥料很敏感,在施用一般农家肥料的基础上,加施氮肥能显著增产;施氮时配合施用磷、钾能增进肥效,更多地提高产量(表14—39)。
表14—39 氮磷钾化肥对川芎产量的影响
注:每亩用肥量:农家肥——猪粪尿3750kg,草木灰100kg,土粪1000kg;N——硫酸铵25kg,P——过磷酸钙40kg,K——硫酸钾10kg。
三、栽培技术
(一)整地
山区培育繁殖材料,选地后除净杂草,就地烧灰作基肥,耕地深25cm左右,耖细整平,依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成宽1.7—1.8m的畦。
平坝地区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云英等绿肥。
早稻灌浆后放干田水,收割后铲去稻桩,开沟作畦,畦宽约1.6m,沟宽33cm,深约25cm,把表土挖松耖细,整成鱼背形。
最好先用堆肥或厩肥撒施畦面,挖土时使之与表土混匀。
(二)繁殖方法
川芎用无性繁殖,繁殖材料是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主产区历来在山区培育。
1.培育“苓子”
12月底至1月中旬,在平坝地区挖取部分川芎根茎(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
栽种期不应迟于2月上旬。
栽时在畦上开穴,株行距24—27cm见方,穴深6—7cm。
每穴栽抚芎一个,小抚芎可栽两个,芽向上按紧栽稳,穴内施堆肥或畜粪水,盖土填平。
3月上旬出苗。
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3cm时亮蔸疏苗,扒平穴土,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地上茎8—12根,把其余的从基部割除。
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时施追肥,用畜粪水和腐熟饼肥混合浇穴。
7月中、下旬茎节显著膨大、略带紫褐色时为收获适期,应选阴天或晴天露水干后,抓紧采收。
收时挖起全株,将受虫害的和根茎腐烂的剔除,留下健全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
把茎秆捆成小束,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地上铺一层茅草,将茎秆逐层放上,上面用茅草或棕垫盖好。
每周上下翻动一次;如堆内或贮存处温度升到30℃以上,应立即翻堆检查,防止腐烂。
8月上旬取出茎秆,割成长3—4cm、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就成繁殖用的苓子。
依据苓秆粗细和着生部位不同,通常把苓子分为大当当、大山系、正山系、细山系、纤子、软尖子和土苓子(图14—25)。
其中正山系和大山系较好,栽后出苗整齐,长势较佳;软尖子和纤子是苓秆上部的节,多纤细,节盘不甚突出,贮存的养分少,最好不用。
图14—25 川芎苓子
1.大当当 2.大山系 3.正当系 4.细山系 5.纤子 6.软尖子 7.土苓子海拔1000m左右的地方或邻近没有山的新产区栽培川芎,有利用本田苓子来繁殖的。
以本田苓子繁殖,早春要亮蔸疏苗;收获期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茎秆需贮藏1—2月,如贮藏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苓子。
川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据收获时测定,茎叶干重与根茎干重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6±0.076。
本田培育苓子须疏苗,必然影响根茎生长;茎秆贮藏期较长,茎节内养分消耗较多,并易遭虫害;连续多年用本田苓子作种,还容易发生根茎变形等退化现象;所以只要有条件,川芎苓子仍宜在山区培育。
2.栽种
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不宜迟至8月下旬。
如栽种过迟,当年生长期短,会使入冬前根茎的物质积累减少。
栽前应仔细挑选苓子,把受虫害的、无芽或芽已萌发的剔除。
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行距约33cm,沟深2—3cm。
每行栽8个苓子,株距20cm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两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一行,以备补苗。
苓子须浅栽,应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既与土壤紧密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表。
栽后用筛细的堆肥或土粪掩盖苓子,必须把节盘盖住。
在畦面铺一层稻桩或稻草,减少强烈日光照射或暴雨冲刷的影响。
近年有些药农以中稻为川芎前作,乃采取育苗移栽的办法;8月上旬把苓子密植于事先备妥的苗床,任其生根出苗,待中稻收割后带土移栽于本田,效果亦好。
(三)田间管理
栽后如连晴不雨,可引水入畦沟灌溉,使表土保持湿润。
半月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随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后约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
中耕时只能浅松表土,以免伤根。
前两次中耕应同时补缺苗,挖取密栽于行间的幼苗,带土移植。
1月上、中旬部分叶片枯黄时薅冬药,先扯去地上部分,再中耕除草,并将行间泥土壅在行上。
前三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一次,用畜粪水与腐熟饼肥或氮素化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腐熟饼肥等拌匀,施于植株基部。
三次追肥须在栽后两个月内施下,以及时供应地上部生长盛期的需要。
第二年3月上旬可施一次春肥,用畜粪水加少量氮素化肥淋穴。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曾作过春肥试验,每亩施猪粪尿750kg,硫酸铵7.5kg,硫酸钾2.5kg,干根茎产量增加了17.4%。
主产区给川芎施肥,特别强调施饼肥,甚至有“一斤饼肥增产一斤川芎”的说法。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就此进行的试验表明,在饼肥缺乏时,以化学肥料全部或部分代替饼肥,同样能获得相似的甚至较高的产量(表14—40)。
表14—40 饼肥和化肥肥效试验的川芎产量
注:农家肥与表14—39相同,饼肥是菜籽饼每亩100kg,化肥与表14—39的NPK处理相同。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Fusarium sp.)
俗称“水冬瓜”。
使用根茎已腐烂的苓子作种,或雨水过多、排水不良致使土壤过湿时容易发生;通常近收获时发生较多,对产量影响较大。
染病块茎内部腐烂,呈黄褐色浆糊状,有特殊臭味,地上部枯黄凋萎。
防治方法:在挖取抚芎和收获苓秆时严格挑选,剔除已经染病者;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2.白粉病
(Erysiphe polygoni DC.)
夏秋季发生较多。
叶背和叶柄密布白色粉状物,叶片逐渐变黄枯死。
可用石硫合剂或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
3.叶枯病
(Septoria sp.)
常在5—7月发生。
叶上呈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焦枯。
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4.川芎茎节蛾
(Epinotia leucantha Meyrick.)
土名“臭鼓虫”,是主产区的主要虫害。
在四川灌县每年发生4代,第四代以蛹态在川芎残株或地面落叶间越冬。
山区育苓阶段为害最烈,幼虫从心叶或叶鞘处蛀入茎秆,咬食节盘,致使苓子不能作种。
在平坝地区为害又造成缺苗。
防治方法:育苓阶段可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一代二龄前幼虫;平坝地区栽种前严格选择苓子,并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麻柳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小时。
5.蛴螬
9—10月发生。
咬食幼苗基部。
稻田栽培的不常见,旱地栽培的有时发生较多。
其它尚有锈病(Puccinia ligusticola Miyake)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栽后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
收获过早根茎不够充实,产量低;过迟则气温增高,雨水多时病害常易蔓延。
收时选晴天挖起全株,抖掉泥土,除去茎叶,将根茎在田间稍晒后运回。
(二)加工
根茎运回后应及时干燥,一般用柴火烘炕。
炕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表面炕焦;每天翻炕一次,使受热均匀。
2—3天后,根茎逐渐干燥变硬,散发出浓郁香气,即取出放入竹制撞蔸,来回抖撞,除尽泥土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
续炕时下层放鲜根茎,上层放半干的,逐日翻炕,直至全部炕干。
炕干率为30—35%。
每亩产干根茎100—150kg,高产的可达250k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