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对于调养健身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有穴位按摩、经络按摩、反射区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这些按摩方法中还有许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强胃肠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泻等各种胃肠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枢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胀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别适宜防治与调养的需要。
在按摩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采用适当的手段,科学对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过刺激力量的强弱、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方向的顺逆,作用于经络穴位,从而收到补或泻的作用。
一般说来,手法刺激力量强的为泻,弱的为补;手法作用时间短的为泻,长的为补;手法频率快的为泻,慢的为补;手法旋转按逆时针方向的为泻,按顺时针方向的为补。
如胃痛,凡是胃中胀满攻冲作痛,牵连到两胁,胸闷致使气滞胃痛;胃中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不愿闻到饮食气味,恶心呕吐,吐出后疼痛会减轻的饮食积滞胃痛;胃中烧灼疼痛,痛势急迫,拒绝按抚,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针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处,拒绝按压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较甚,遇温可以减轻,痛作时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证多属于实。对于实证的治疗,方法是泻其实,按摩时宜采用泻的手法。
凡是胃中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饥饿时痛得厉害,进食后会减轻,遇冷疼痛加剧的脾胃虚寒胃痛,以及胃中隐隐灼痛,嘈杂似饥的胃阴不足胃痛,病证多属于虚。对于虚证的治疗,方法在于补其虚,按摩时宜采用补的手法。
手反射区按摩疗法
手反射区按摩疗法是在人体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区进行揉按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人体手掌与全身各部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就像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说起手掌疗法,它的起源要早于药物疗法,远古时期,当天气寒冷时,人就会本能地摩擦双手以防冻伤;牙痛时,按压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渐渐人们发现手部的某些部位,通过按压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观”。手掌的全息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它根据生物的全息律,把内部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上,即全息反应区,这些区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脏腑的形状,虽各不相同,但都是一个小区域而不是一个点,通过反射区刺激,可以对相应的脏腑进行调整,既保健又可治疗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刺激反射区,对相应脏腑有调理作用,但要达到预期疗效,需要持之以恒。还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手反射区按摩疗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区:胃、脾、肠、胰、肝胆。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
(2)十二指肠炎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肠溃疡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胰。
做法:用拇指点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钟。和缓有力,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2~3周为1疗程。
(4)胃肠功能紊乱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肝胆调节、下腹调节、胰、脑。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应反射区,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再按揉心、脑垂体反射区。每天按摩2次,7日为1疗程。
(5)胃癌
反射区:食管、胃、脾、胰、肝、腰肾、肠、癌带区、淋巴免疫区。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
足反射区按摩疗法
足部反射区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我国古籍中曾有“一观趾法”、“足心道”的记载。常言道:“树枯根先死,人老脚先衰”,可见,我国古今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重视足部的锻炼。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就是以对反射区的良性刺激,而达到调整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作用,使体内产生自愈力。所以对多数反射区来说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就较好,不痛则无效果。对骨骼系统的疾病治疗,必须用强刺激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而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脏病患者的肝脏反射区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经反射区,力度就应减弱,按摩处只要有轻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补、泻两种手法,按照“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对实证、体质较好的患者,力度可适当加大,采用强刺激手法;而对心脏病等虚证及老年人、儿童、女性和体弱者则用弱刺激手法,延长疗程,使患者的内部机能逐渐恢复。还有,对敏感性强的反射区力量不能过大,而对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区应适当加大力度。总之,要区别对待。
中医认为慢性胃病的病变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若采用足部反射按摩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区
肾、输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肠、大脑、食管、小肠等反射区。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压胃、十二指肠、大脑、肝、脾反射区30~50次;用指刮压输尿管、直肠、小肠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摩时间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为1疗程。
摩腹疗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腹部,腕关节及前臂协同配合,做环形旋转摩动。可用一指或中间三指的指腹摩动,也可用掌面摩动。用指腹摩动的叫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叫掌摩法。
摩腹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伸直,指或掌着力于摩动部位,进行摩动。按摩的动作不能过急,也不宜过缓,注意轻重适宜,和缓协调,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时刺激某个点,即用指腹在某个穴位上摩动,如摩天枢,用指腹在脐旁2寸(这里说的是针灸术语,不是一般的长度单位,具体见有关专业书籍,下同)处的天枢穴上摩动,以冀收到针刺天枢穴能达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动整个腹部,通常先在脐部摩动数次,然后边摩动边向外扩大;然后做反方向按摩,从外向内,边摩动边向内收缩,至脐部为止。
摩腹的同时,通常配合采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强和强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肠,能使大便通畅,肠中积滞及时排出。引起疾病,影响健康,促进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于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说得好:肠中常清,可得长生。
摩腹还有助于祛积滞,清除体内毒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四脚爬行发展到直立行走,从力学角度讲,内脏容易下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小肠渐渐失去弹性,或形成皱襞,或扭曲松弛。当大肠变松弛后,肠壁上会形成大量的皱褶,皱褶又成为袋状的窝(憩室),粪便积在这里,往往形成宿便。因为宿便在憩室内,一般情况下不易排出,累积在肠内,引起腐败发酵,有害物质经大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会引起各种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况下,仍要注意祛除宿便及积滞。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对养生医学曾做出重要的贡献。他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倒仓论”。“倒仓论”的着眼点在于祛除肠中积滞。摩腹通过各种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陈致新,不使滞留。祛除了体内积滞留毒,新陈代谢会更旺盛,机体也就更有活力,这对于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来说,都会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阑尾、子宫、卵巢等脏器。这些脏腑器官在体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病理变化上互为影响,尤其是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关系最为密切。摩腹通过对这些脏腑器官的刺激,能调节脏腑功能,防治疾病。
1 慢性肠炎诊断脾胃虚弱型:症状为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纳呆食少,食后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肝气乘脾型:症状为胸胁胀满,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脾肾阳虚型:症状为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 慢性肠炎穴位按摩大肠俞张开五指,用拇指指端用力点按大肠俞,其余四指抱住两侧腰部,各按摩5分钟,以感到有酸胀感为宜。
大肠俞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枢穴患者仰卧,按摩者用力按压患者天枢,并做圈状运动,各2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
天枢位置: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胃俞穴患者仰卧,按摩者沿着患者脊柱两侧用力按摩胃俞穴1分钟,然后自上而下反复摩擦5遍,直至患者皮肤发红为止。
胃俞位置: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 慢性肠炎全身按摩1,按摩者张开五指,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患者大肠俞,小肠俞,其余四指抱住患者两侧腰部,各按摩5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
2,患者仰卧,按摩者用力按压患者天枢,大巨,关元,三阴交,复溜,足三里,并做圈状运动,各2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
3,患者俯卧,按摩者沿患者脊柱两侧用力按摩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各1分钟,然后自上而下反复摩擦5遍,至患者皮肤发红为止。
4 慢性肠炎手足耳按摩1.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手心的肠胃反射区,力度略重,每次持续5分钟,每日3次。
2.找准脚心的胃,十二指肠等反射区,以拇指指腹分别按揉1分钟,按摩时力度尽量加重,以能感觉到按摩部位有酸胀感为宜。
3.找准脚心的胆囊,肾,胰,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同样以拇指指腹按揉3-4分钟,力度适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