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6~12月的婴儿发病率较高。北方比南方多,可能与日晒时间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佝偻病主要与维生素D不足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调,脾胃虚弱所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亏损,则气血不足,骨髓不充,肉痿骨软而生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痿软)、解颅、鸡胸、龟背等症。根据本病进程,一般分三个阶段。其初期多汗、烦躁、枕部脱发,多为神经症状:活动期多为腹膨大、消化不良、语迟及骨骼方面的变化,如囟门迟闭、出齿迟、鸡胸、「O」形腿、「X」形腿、背柱前凸、后凸。静止期,轻者经治疗可恢复,重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残余体征。
*** 能健脾温阳,补气行气,温肾充髓,通调血脉,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尤其对「O」形及「X」形腿的矫畸效果较好。
【 *** 疗法】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依次补脾经、补肺经、补胃经、补肾经各100次,推三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小天心、二人上马各2分钟。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摩腹,重点在中脘、丹田,时间为3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脾俞、肾俞、胃俞各2分钟;再用指擦法自上而下擦八髎2分钟,以皮肤透热为度;最后用拇、示指捏脊,自上而下重复5遍。
(4)对于骨胳畸形者,用揉、衮、推、按、拿等手法 *** 局部。
一、 天门(推攒竹)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30 50次。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
【主治】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二、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30 5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
三、太阳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后约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 50次
【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位听中枢。太阳穴一旦受到暴力打击,使位听神经受到强烈刺激.造成暂时性的平衡感觉丧失。
四、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揉30 50次,拿(按)3 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
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神志病:失眠,癫痫;
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
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发汗效果明显,往往立见汗出,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
表虚证不宜用本法
五、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 50次,揉100 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
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能安神镇静、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常配合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治疗遗尿、脱肛,常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灸百会,用于虚寒症。
六、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 30次,称揉迎香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
七、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30 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 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治疗感冒头痛多 外感四大手法 合用。同时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
八、人中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 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斜向上45度效果更好。
九、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下刮,称刮天柱骨。推100-500次。
【功效】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应用】项强、发热、惊风、呕吐。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症,多配合拿风池、掐揉二扇门。
门心是前囟的意思:新生儿颅顶骨发育尚未完全,被纤维组织膜充填,称颅囟。前囟最大,位于矢状缝前端,呈菱形,生后1-1.5岁闭合。在宝宝头颅顶部有一个菱形间隙,称为前囟,大小为2.5厘米X2.5厘米(两对边中点连线),摸上去有搏动感。前囟,部分婴儿在6个月前会有生理性增大,6个月时开始缩小,在12~18个月时会闭合。前囟闭合过迟,可见于佝偻病、克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脑积水等患儿;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小头畸形患儿。前囟饱满隆起,表明颅内压增高,常见于婴儿脑膜炎、脑炎和脑积水等患儿;前囟凹陷,见于脱水、营养不良和极度消瘦的孩子。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