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母爱试验:是把母亲和婴儿关在一间房子里,然后加热到快要熔化,看母亲是会把孩子抱起来,还是会因为烫而把孩子踩在脚底。
知识扩展:
1、1932年731部队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2、这个由石井四郎所领导的侵华日军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属于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直到现代营地遗址被发现,整起事件才东窗事发,并揭露于世人面前。
3、这支部队拥有从事细菌战研究工作人员2600人,其中将级军官5名,校级军官30名,尉级军官300名。
日本(Japan),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为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先来说一个我相信的观点:对于母婴关系,爱与自由是全部的原则!
开始讲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很变态的动物心理学家叫哈洛,他致力于研究爱,但是要了解内心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所以他所有的实验都在剥离爱和安全感。
他选取的实验对象是恒河猴,灵长类的动物很多社会行为都可以迁移到人类社会,所以用猴子做的实验结果对人类来说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实验过程:
将一波猴宝宝分成两组,分别由一只代母喂养,第一组的代母是木头做的,外表披上带绒毛的布,保持37度左右的温度,外加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第二组的代母是铁制的同样有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
实验结果:
虽吃着相同食物,“铁丝妈妈”的猴宝宝会无法消化牛奶经常拉稀,而“绒布妈妈”的猴宝宝则很健康;
受到惊吓时,猴宝宝会跑向“绒布妈妈”的怀抱;
小猴子会拥抱“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颤栗;
分别三十天后,“绒布妈妈”的孩子会飞快地扑过去拥抱“绒布妈妈”,而“铁丝妈妈”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呆滞。
当猴宝宝长大后,“铁丝妈妈”养育大的猴子都出现了冷漠呆滞,类似自闭症儿童行为;并且大多数的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少数生下下一代的猴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理不睬,殴打虐待,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而布绒妈妈的孩子则基本正常生活。
实验结论:灵长类动物成长的过程中除去干渴、饥饿等生理因素,“接触安慰”必不可少。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华生(曾做过臭名昭著的小奥尔波特实验)认为母亲只要提供食物即可,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能握手就不要亲吻和拥抱,满足了孩子食物的要求就能满足孩子对爱的要求。
按照他的理论,在现在衍生出一种“哭声免疫法”的育儿方式,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结果反馈强化不哭这一行为,又称完整睡眠训练法,以此来训练出极少哭闹让妈妈省事的乖婴儿。
看完以上的母爱剥夺实验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哭声免疫法”的危害有多大,婴儿时期是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且不可逆,这个时期的母亲应该尽可能让婴儿感到安全与爱。可以说生命的底色是幸福还是不幸,3岁以前就已经奠定。
不过我们究竟不是猴子,我们拥有理智。如果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幼年时期曾有过伤害,并且依然影响目前的生活,我们可以去分析自己,自己给与自己足够的自由和爱,完全接纳自己,重新养育自己。
母爱存在3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母亲始终能提供这3个变量,就能满足孩子的全部母爱需要。
195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哈洛指出母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性。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会变得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感低,社交能力也会比较弱,极端情况甚至会出现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是在婴儿时期。因此,真正的富养,不是给孩子最多的钱,也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爱与陪伴。
母爱的三个变量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