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 qiāo xué
2 英文参考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2.申脉穴;3.跗阳。
4 阳蹻脉交会穴·阳蹻穴阳蹻穴是指阳蹻脉交会穴[1]。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申脉、仆参、跗阳、睛明、居髎、风池(此据《难经》补)、地仓、巨髎、承泣、肩髃、巨骨、臑俞等12穴[1]。
阳蹻脉交会穴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申脉、仆参、跗阳(郄)、睛明;足少阳经的居髎、风池;足阳明经的地仓、巨髎、承泣;手阳明经的肩髎、巨骨;手太阳经的臑俞。
5 申脉穴·阳蹻穴
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指申脉穴[1]。见《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
《针经指南》载:“申脉通阳蹻”,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申脉 汉语拼音 Shenmai 罗马拼音 Shenmai 美国英译名 Streching Vesse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2 日本 62 法
国 莫兰特氏 V62 富耶氏 V62 德国 B62 英国 B62 美国 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4]。属足太阳膀胱经[3][4]。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3][4]。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3]。
5.1 标准定位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4]。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卧取之[3]。
5.3 穴位解剖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著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3]。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4]。
5.4 特异性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3]。
5.6 主治病症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4]。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3]。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5.7.1 刺法一般直刺0.3~0.5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小儿泄泻:灸申脉。
6 跗阳·阳蹻穴阳蹻穴为经穴别名[2]。是指跗阳[2]。《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穴位 跗阳 汉语拼音 Fuyang 罗马拼音 Fuyang 美国英译名 Foot Ya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9 日本 59 法
国 莫兰特氏 V59 富耶氏 德国 B59 英国 B59 美国 BI59
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 BL59)[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7][6]。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6][7][5]。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6]。
6.1 标准定位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阳跷脉郄穴[5]。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3寸处[7]。
6.2 取法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 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正坐或侧卧取之[6]。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6.3 穴位解剖跗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为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长屈肌[6]。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7]。
6.4 特异性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6.5 功效与作用跗阳穴有清头风、疏筋络的作用[6]。
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6.6 主治病症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腰骶髋股后外侧痛、膝胫酸重、霍乱转筋、寒湿脚气、外踝红肿、两足生疮、癫痫、下肢不遂等[6]。
现代又多用跗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跗阳穴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腰腿痛,下肢痿痹等[7]。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6.7 刺灸法6.7.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6.7.2 灸法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8 配伍跗阳配环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6.9 文献摘要《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12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1、申脉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2、仆参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3、跗阳(足太阳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主治疾病: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附注:阳跷脉郄穴。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4、居髎(足少阳经)
功能作用:利湿化气。
定位: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疝气。
功效: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配伍:配肾俞、环跳、委中主治腰腿痛;配大墩、中极主治疝气。
5、臑俞(手太阳经)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作用:缓解治疗肩臂疼痛、瘰疬;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附注: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6、肩髃
功效机制: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主治病证: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7、巨骨(手阳明经)
穴义:巨,大。巨骨,指缺盆骨,现称锁骨。此穴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故名。
定位:简便定位在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正坐垂肩, 在肩锁关节后缘,当锁骨与肩胛冈形成的叉骨间取穴。
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效机制: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于阳跷脉相交会,其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肩背上肢沉重、酸痛,屈伸,抬举不利、功能障碍诸疾要穴;此穴具有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主治病证:瘰疬,瘿气,瘾疹,惊痫,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吐血,胃出血,颈淋巴结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8、天髎(手少阳经)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运行规律: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湿浊。
主治病症: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缓解治疗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胸部烦满等。
9、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配伍: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附注:阳蹻、手足阳明之会。
10、巨髎
定位:巨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功能作用:冷降胃浊。
主治:口眼㖞斜,眼睑瞤动,鼻出血,齿痛,唇颊肿。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炎等。
配伍:配合谷穴治齿痛;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11、承泣(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定位: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12、睛明(足太阳经)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心动过速。
功效: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阳跷脉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虚为虚弱之象。
阳跷脉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4.1 定位4.2 取法4.3 穴位解剖4.4 特异性4.5 功效与作用4.6 主治病症4.7 刺灸法 4.7.1 刺法4.7.2 灸法 4.8 配伍4.9 文献摘要4.10 研究进展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 5.1 标准定位5.2 取法5.3 穴位解剖5.4 特异性5.5 功效与作用5.6 主治病症5.7 刺灸法 5.7.1 刺法5.7.2 灸法 5.8 配伍5.9 文献摘要5.10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阴阳蹻四穴 1 拼音yīn yáng qiāo sì xué
2 英文参考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国
代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4]。属足少阴肾经[3]。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3][5]。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3]。
4.1 定位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5]。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4]。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4]。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3]
4.2 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4.3 穴位解剖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3]。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4]。
4.4 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4.5 功效与作用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3]。
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4.6 主治病症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3]。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4]。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4.7 刺灸法4.7.1 刺法一般直刺0.5~0.8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
4.7.2 灸法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8 配伍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4.9 文献摘要《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4.10 研究进展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3]。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3]。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3]。
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足内翻: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咽喉肿痛:以照海为主,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疗效。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穴位 申脉 汉语拼音 Shenmai 罗马拼音 Shenmai 美国英译名 Streching Vesse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62 日本 62 法
国 莫兰特氏 V62 富耶氏 V62 德国 B62 英国 B62 美国 BI62
申脉为经穴名(Shēnmài BL62)[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7]。属足太阳膀胱经[6][7]。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6][7]。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脉即经脉,此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申脉[6]。
5.1 标准定位申脉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5]。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5]。
申脉穴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7]。
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正坐或侧卧取之[6]。
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7])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6]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申脉穴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正坐或侧卧取之[6]。
5.3 穴位解剖申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下支持带、腓骨长、短肌。有外踝动脉网。分布著腓肠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二肌腱穿经支持带的内面时,有一总腱鞘包绕,以减少肌腱在运动过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外踝前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网供应。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6]。
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7]。
5.4 特异性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蹻脉。
5.5 功效与作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申脉穴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6]。
5.6 主治病症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7]。
申脉穴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6]。
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6]。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5.7 刺灸法5.7.1 刺法一般直刺0.3~0.5寸[6]。
直刺0.3~0.5寸[7]。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5.7.2 灸法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8 配伍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胵中燆燆然。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5.10 研究进展失眠: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经痛:针刺申脉、后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双侧痛取双侧,有较好疗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