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宜低盐饮食;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湿热壅盛,风水泛滥水肿者不宜用;孕妇禁用;阴虚内热者慎服。
本品含附子,不可过服、久服。
哪些人严禁使用金匮肾气丸?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孕妇禁用。
哪些人需要谨慎使用金匮肾气丸?
过敏体质者慎用。
阴虚内热者慎服。
特殊人群用药须知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禁用。如果您已经怀孕、计划怀孕或是在哺乳期,请及时告知医生并咨询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儿童:儿童用药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
其他:阴虚内热者慎服;湿热壅盛,风水泛滥水肿者不宜用。
金匮肾气丸与哪些药物会有相互作用?
本品与白及、白蔹、半夏、川贝、浙贝及瓜蒌相反,不能与以上药物及其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柏子养心丸、香砂养胃丸等)同时使用。
本品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因此,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
古往今来,很多医学家在当初创立方剂的时候,都可能没想到随着时代的变化,最初的创造能为后世带来极大的福音。比如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黄丸",后世医家的用法与创始之初的用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六味地黄丸,估计很多人都对它耳熟能详,在现代人们的心里,这不就是治疗肾虚的良药吗?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方剂最初的创立,却又是另一番境界。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医学家、儿科鼻祖钱乙创立的,他在创立这个方剂的时候,是基于小儿肝肾阴虚不足所致的五迟病症(也就是现代的小儿发育不良),如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等症。
据《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六味地黄丸全方由"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组成。用法是将这些药打成粉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饭前用温水化服3丸(这是小儿用量)。
当时,儿科专家钱乙发现很多小孩子发育不良,到了适合的年龄却还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长头发,不长牙齿,不能说话,看到这种情况,钱乙心急如焚,得想一个办法才行,后来钱乙看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有一个补肾祖方肾气丸时,突然眼前一亮,但是看到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两味药时,又犹豫了。因为这两味药助阳的力量太过强大,而小儿本身就是稚阳之体,不适合这样大幅度的补阳,思来想去,钱乙干脆去掉肾气丸的附子和桂枝,更名为地黄丸,由于全方刚好六味药,后世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全方六味药,重用味甘纯阴的地黄为君药,主要起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作用;
以山茱萸、山药二味为臣药,山茱萸主要起到滋补肝肾、秘涩精气、补益肝血而滋生肾精的作用,山药主要起到健脾补虚、涩精固肾的作用;
以泽泻、丹皮、茯苓为佐使,泽泻主要起到利湿泄浊的作用,丹皮主要起到清泻相火的作用,茯苓主要起到淡渗脾湿的作用。
如果仔细去分析药性的话,会发现君药和臣药三味都有补益特点,而佐使三味都有清泻特点,这就是后世医家认为的"三补三泻"。
最为奇妙的是本方虽然六味药,但是却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
比如泽泻配伍地黄,泻肾降浊,且能防止地黄滋腻敛邪;丹皮泻君相伏火,凉血退蒸,但是配上山茱萸,就能泻肝火;茯苓淡渗脾中湿热,还能交通心肾,配伍山药能更好的渗湿,且能防止山药敛邪。熟地黄与泽泻都能入肾经,但二者却是一个补阴,一个泻热;山茱萸与牡丹皮主要都是入肝肾经,但二者药性一个寒凉,一个温热;山药和茯苓主要都是入脾经,但是性能上却是一个涩滞,一个渗淡。
看到六味地黄丸六味药之间的这种复杂联系与纵横交错,足以看出钱乙在创方之始,绝不是简单的在肾气丸里去掉两味药那么简单,六味药将补和泻、寒和温、涩和渗三组对立的趋势进行了有机整合,让它们相互之间发挥着较好的协同作用,使得这个配方既不寒也不温,既不滋腻也不温燥,六味药相辅相成,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使得滋补而不留邪气,降泄而不伤正气,是通补开合之剂。
正是由于六味地黄丸的这些独特性质,使得六味地黄丸出而金匮肾气丸隐,一下子变成了中医学的经典名方。而后世医家不仅将六味地黄丸作为通治成人、小儿的肝肾阴虚不足诸证。现代医家还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甲亢、糖尿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等60多种病症,堪称中医方药里的神奇配方。
当然,六味地黄丸再好,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吃的。还是要对症服用,才能达到疗效。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