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的是幼儿,特别是小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是指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殴打、踢打、咬人,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喊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如用暴力拿走他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他人的意图出发,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伤害他人或事物的人,其重要性在于考虑侵略的动机。在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被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故意或攻击性伤害。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为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就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的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教育要求一致,既不可打骂也不可溺爱。
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如下: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分为攻击人或物品行为。
1.攻击人的行为:在2~3岁,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是暴怒发作和吵闹,以后逐渐变为违抗或拒绝服从成人的命令,推拉或动手打其他小孩。到学龄期后,攻击性行为更加明朗化,常以言语伤人,扰乱课堂纪律;
对抗老师,恃强凌弱,威胁或恐吓他人;索要或抢劫财物,经常挑起打架残忍地伤害、虐待他人和动物,使用可能引起严重躯体伤害的武器。
2.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年幼时,多半处于好奇而摆弄、砸坏东西,多破坏自己家中的物品。学龄期后则表现为蓄意破坏家中或别人的东西,甚至故意纵火以意图造成严重的损失。
建议家长携带患者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以此明确疾病诊断,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