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ān Kē Zhēn
【别名】 钢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根皮全年可采。茎皮春、秋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晒干。
【原形态】
1刺黑珠
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茎圆柱形,微具纵棱,光滑无毛,幼时淡红色;二年生枝黄灰色或灰棕色,刺坚硬,分3叉,长1~3厘米,棕色,下侧有纵沟。叶革质,互生或3片簇生;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尖,有小尖刺,边缘具针尖状锐锯齿,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花4~8朵簇生,黄色,花径约1厘米;花梗长6~18毫米;小苞片2,披针形;萼片6,2轮,矩圆形或卵形;花瓣6,倒卵形,顶端凹入,基部有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丝短;子房有2-3粒胚珠,无花柱,柱头盾头状。浆果卵圆形,长6~7毫米,青黑色或蓝黑色,微具白粉;种子2~3粒。
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毛叶小檗,又名:小黄柏。
落叶灌木,高1~2米。枝有槽,幼枝绿色,有柔毛,老枝黄灰色,无毛或近无毛,刺常三叉,长2~3厘米。叶簇生,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两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穗形总状花序,长7~12厘米,有花20~30朵;花梗长2~4毫米,有柔毛;萼片排成3轮,卵形或倒卵形;花瓣淡黄色,长5毫米;子房有1~2胚珠。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血红色。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地。
3黑石珠
落叶灌木,高1.6~2.5米。根直粗大。茎直立或丛生,幼时红色;2年生枝灰棕色。叶革质,多簇生,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先端略有小尖刺,叶腋生有3分叉的针刺。花小,1~2朵生于短枝上,花被片6,黄色。浆果长圆形,熟时红色或紫黑色。
生于山野、路旁或向阳的灌木丛中。分布西藏等地。
此外,同属植物鲜黄小檗
在陕西也称三颗针,并同等入药。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1《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2《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3《贵州草药》:解热,利湿,散瘀,止痛,凉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O.5~1两(鲜者2~4两);或研末、泡酒。外用:研末撒。
【附方】
1治血痢:三颗针五钱,红糖五钱。煎水服。
2治黄疸:三颗针茎五钱。煎水服。
3治火眼: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4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5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泡酒内服外擦。(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三颗针的功效是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颗针可以和其他药物配伍,来治疗身体有湿热的相关症状,像黄疸,还有皮肤病的湿疹、咽喉疼痛、眼睛红肿,以及身上出现了难治性的疾病,像长时间的腹泻、痢疾,还有外伤,有的跌打损伤、耳朵流脓,以及相关的恶性疾病,都是三颗针的治疗范围。现在研究,三颗针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抗血栓的形成,抗心律失常,对于改善心肌缺血,辅助治疗心肌梗死,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三颗针也有非常强的抗炎作用,对于急性的细菌性痢疾,还有口腔炎,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1.大青叶30克,水煎2次,浓缩至100毫升,每10毫升内含生药3克,15岁以上每次服50~
100毫升;15岁以下每次服30至50毫升:10岁以下用量酌减。均每日服8次,每3小时1
次,连服5~7天。
2.鲜鱼腥草60克,绞汁冲蜂蜜服,饮3~4次。
3.佛耳草9克,水煎,连服2剂。
4.苦瓜,取瓜瓤煮熟服。
5.甜菜1把,水煎服,其渣挤干,捣烂敷于太阳穴处。
6.白杨树皮250克,水煎,每天当茶喝。
7.阴干黄皮树叶6~9克,水两碗煎至1碗,顿服。
8.生姜片30克,青大蒜头片20克,红糖50克,水700毫升,将药放小锅内煎熬约半小时,
剩下500毫升,睡前1次服下,连服3~6次。
9.绿豆15克(捣烂),茶叶9克,水1碗,将2味煎沸后再煎10分钟去渣,加糖30克,1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