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因此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教育更加重视,尽一切可能地保证他们全面健康成长,但是,现在有不少家庭和幼儿园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培养。比如,成人迫切希望幼儿改变不良的进餐习惯,就餐时斥责幼儿,孩子边咀嚼边流泪,殊不知,消极情绪状态是食物在人体内消化障碍。成人以恐吓的方式提醒幼儿不要接近危险场所,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家庭对孩子在情感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过分包办,在管教上过分严格或放纵,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任性骄横,缺乏自主、自立和自理能力,这些心理卫生问题都会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因此,做好儿童的心理卫生保健,特别是在幼儿园开展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是培育儿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有一些困惑,作为幼儿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我主要从对幼儿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两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是家园合作的引导者,家长是家园合作的实践者,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究竟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心理监控,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殊标准的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较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3.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和睦地相处。
4.注意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不是环境适应自己,而是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同成人一样,幼儿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事先贯穿在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不要指望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
二、教师的作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我们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玩、无论大小事都得老师操心,可见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甚至对幼儿采取斥责冷漠的态度去处理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其实,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
3.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无条件地爱每个孩子,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个孩子,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来迎接幼儿的各种表现,使幼儿有一种充分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氛围里。
4.积极主动地进行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幼儿的社会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上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还必须做到: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