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下来,我仔细着捕捉着各种变化,与她交流,也每一个任课老师交流,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可以肯定的讲,她是适应的。并且,无论从理解力,听课专注度,课堂表现,性格,与同学的交往,运动方面都还是不错的。我确信她在我的轨道上。。。而没有令我失望。
无人时,会回顾一下六年的育儿历程,感慨万千,有欣慰,也有遗憾。。。一些经验,与诸位新妈妈分享一下:
一, 玩具:小时候无疑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差不多是跟着感觉走,家里的玩具堆了二个玩具箱,有时看看,很多玩具很好,但由于买的时机不对,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结论:买玩具,应该根据孩子当前的需要买,比如,最小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触”,可能后来是”听”,再后来是”色彩”,再后来是”手眼协调”,再后来是”新奇”,再后来是创造”,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玩具给她。早了,就达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 故事:每一个妈妈,都会给孩子讲故事,但不同的年令段,需要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最早是”角色”,然后是”情节”,然后是”道理”,然后是”情感”,然后是”知识”,然后是”幻想”,给二岁的孩子讲知识性的故事或是给五岁的孩子讲情节类的故事,显然不如反过来效果好。
三, 运动:从最早的翻身,到后来的爬,坐,到后的站,走,跑,骑车,轮滑,舞蹈,泳泳,都需要母亲仔细的判断孩子的发育,适时的给她创造合适的环境。早了,会拔苗助长,晚了,可能错过了她学习这类运动的最轻松而有利的时机。
四, 交流:有时候家里一大家子人,语言不少,但没有人专门在”跟孩子”说话,这种环境对孩子语言发育的刺激不如每天妈妈专门跟她说一会儿话。从开始的音节,到后来的词,句子,到后来的表述,语气。到后来的不同的语言(包括英文等),需要母亲随着孩子的成长,交流中有意识的强调某一方面。
五, 尊重:孩子再小,也是个小人,他的要求可能是无意识的,他的表达未必正确(比如哭或大发脾气),但他的要求未必不合理,他不是大人的附属物,每一个决定和安排,是否有意识的想一下孩子的”意见”。我们的安排对她来说是否真的正确和合理。随着他的成长,是否有意识的给他一些”自我主张”的机会。从玩具的选择,到衣服的搭配,到外出的安排,到课外学习的课程。
六, 视野:从最早的色彩,到后来的玩具,到后来的家居,到公园,倒后来的高山和大海,倒后来的自然,倒后来的天文和地理。孩子的视野一点点在被打开,带着的一岁孩子去爬山,可能不如带着他在草地上奔跑,带着四岁的孩子逛公园,不如带他领略大海和山峰。
。。。。。很多很多
这些内容本没有什么新奇,我强调的是”有利时机””有意识”和循序渐进”,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心中的课程”。
以上,我并不是完全这么做的,但重新来过,我会这么做!
再补充几句:
先说玩具, 我很早就给孩子买了积木,我觉得色彩鲜艳,也没什么危险。当然孩子也经常玩,但当她能够有意识,有能力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摆出丰富组合的时候,积木已经破旧了,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还有娃娃,很多可以穿脱衣服的娃娃,真到了孩子会打扮她的时候,娃娃已经旧了或者说她一直当她一个普通娃娃抱着的时候已经玩腻了。
还有学习,三岁多的时候,我试图教过孩子认字,当时想,就当图形一样叫她认呗。收效一般,孩子兴趣也不大。到了五岁以后,我买了一个小白板,每天教她认几个字,比三岁时要容易多了,不是她接受不了,是我供应不上。拼音也一样,快五岁时买拼音卡片,认读收效一般就放弃了,上学前,我觉得应该给她做一些稍微的准备,就找出拼音卡片,毫不夸张的讲,一个多小时,我反复教她认读,她一下子就记住了百分之八十。
还有旅游,三岁多时我带她去西安玩过,也去过其它的城市,现在想想,带着这样一个小家伙出去也挺不简单,可西安和北京,在她那么小的眼睛里有什么差异呢?不如大海的汹涌给她的感知更深。如果五六岁我再带她去西安,可以针对古迹,给她讲很多知识,此行的收效,应该比三岁时大很多。
还有轮滑,四岁生日时给她买的,虽然很快就可以滑起来,但跑不起来,没有速度,姿式和协调感也不好。快六岁的以后,我都没怎么教,我发现她轻松的跑起来了。
还有学习乐器,舞蹈等,小时候是可以学的,他需要家里有这样的环境,不是刻意的学,而是寓学于玩,耳濡目染,如果特意送出去学。势必会注重收效,会规律化。会更专门,那么什么时机更合适是要认真斟酌的。
总之,早教,不是"尽早"教,而是"适时"教。如果开始的过早,不是没有收效,而是比较废劲。是为了这个收效付出的太多,所谓"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的差别。
算下来,一对工作的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就是每天晚上的二三个小时和周末的二天,所以每天都面临着"选择",这些时间应该用来干些什么,是教她认字,还是陪她散步还是讲故事还是在地上爬。以学令前为限,六年,一直的"事半功倍"和一直的"事倍功半"比起来,相差是具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