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心得体会论文_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李玫瑾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心得体会论文_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李玫瑾,第1张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会因为遇到挫折而产生情绪。此时,大人抱着“良好的初衷”而进行规劝和教育,希望孩子在将来有更强的面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大发脾气。

  但是——

  难道我们只能事事哄着孩子开心?

  难道不该教育孩子输得起?

  为了将来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难道不该从现在就用压力来磨练他?

  孩子会逃避还是面对?

  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情绪过于激烈,那么下次,他更可能会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对”这类挫折。

  这里先是我们一位同事的经历,恐怕大家对这类事情并不陌生:

  “小学一二年级时,我数学学得还蛮不错的,毕竟比较简单嘛,我从小又是个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学生。

  可是三年级换了个数学老师,很严厉。有一次因为粗心做错题,我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从此,我开始害怕数学,数学成绩竟然也跟着下降。父母老师对我每讲一次道理,我就讨厌一次数学,也隐隐讨厌学不好数学的自己……”

  这位同事现在知道了,她一直在讨厌、惧怕并逃避的,并不是数学。或者说,数学只是无辜的替罪羊。假如当年是在语文课上被批评,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了。

  在总结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时,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说:一直以来,人们对“学习”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学习都是“有意识”进行的。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对世界进行着学习,而大部分的学习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完成的。

  人脑中的情绪系统,正是“无意识学习”或者称“隐性学习”的核心机制。

  在“下次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情绪具有隐性但却重大的影响力。简单而言,在经历一件事情时,情绪体验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以及下次遇到同样事情时我们的行动倾向。

  好心情让我们本能地倾向于“下次还要”(趋近),而坏心情更可能导致“下次不要”(远离)。

  挫折,本身就已经不是让人喜欢的事。要想让孩子在将来能够更理智地面对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因为过于激烈和过于持久的负情绪会严重干扰甚至阻断理智的运转,最终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

  因此,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仅不应该火上浇油,相反还应该及时帮助他缓解情绪。

  “你也许会问:如果现在不让孩子承担足够的压力,那么将来他又如何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接下来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抗压能力”?

  如果找个比喻,那么“抗压”更像“举重表演”,还是更像“抗洪工程”?

  如果只看眼前,那么抗压更像举重:一次性举起越多,说明能力越强。但是我们能一直举着吗?这次举起来了,就证明下次和下下次都能举起来吗?

  抗压,不是单次性短期表演,而是持续一生的任务,因此抗压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的长期抗洪能力。那么长期抗洪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假如我们穿越回到远古,遇到正在治水的大禹,我们会建议他什么?一定是:

  第一,到了家门口,还是该进去看看老婆孩子;

  第二,长期抗洪能力的关键,不在于能够挡住多少洪水,而在于能够多快将洪水排掉。

  也就是说,所谓抗压能力,不在于“单次能扛得住多大压力的能力”,而在于“在遇到压力时,可以多快缓解压力、平复情绪的能力”。

  我们在此总结一些要点:

  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大脑就会本能地产生某种相应的情绪,比如遇到挫折就会不高兴。

  情绪的过程包括“产生冲动”和“平复下来”两组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神经路径完成,我们简称为“冲动路径”和“平复路径”。

  产生情绪后,如果能够及时平静下来,那么“平复路径”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如果无法及时平静,那么“冲动路径”就会得到加强。

  童年时期,由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孩子在产生本能情绪后,从生理能力上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恢复平静。

  专门研究情绪自控的舒尔博士(Allan Schore,神经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须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

  父母要为孩子找到平复路径

  负面情绪并不可怕,产生情绪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在产生情绪后,父母应该积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恢复平静,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平复路径”得到加强,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在成年后是否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454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01
下一篇2022-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