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宝宝三个月了。她说等宝宝六个月大就送去幼儿园。她问你如何让家庭和幼儿园的过渡期变得更容易。周围的人想尽办法告诉她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坏处,但母亲不愿意让步。当孩子与父母分离,谁抛弃了谁?
是应该在孩子上幼儿园前的一周少照顾孩子,还是利用假期尽可能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家人?
答:肯定不是。这位母亲应该照顾她的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应该把孩子带到别人家,而不是放在别人家然后自己走。对于孩子来说,和一群孩子在一起,还是和一群大人在一起,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如果孩子总是看到妈妈和别人说话,而不是和自己在一起,这对他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所有的宝宝都要和妈妈一起和别人保持联系。妈妈每次出门,只要情况允许,都要带着孩子,让孩子认识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但这并不是要一直把妈妈挡在外面。很明显,六个月大的孩子进幼儿园很不方便。
问:看来她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我记得她在休产假,但坚持要准备回去工作。
答:孩子过几周就习惯了。但是妈妈要跟孩子解释,“我要去上班了。很抱歉送你去幼儿园,但你在那里会交到很多朋友和孩子。”妈妈要经常给孩子讲别的孩子,带孩子去公园,给孩子看。妈妈可以叫他们“别的孩子”、“孩子”、“小朋友”、“小女孩”、“小男孩”等等。永远不要说某个孩子比他可爱,要让孩子知道,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哪怕是在另一个妈妈面前和另一个孩子说话,他也是她最在乎的人。
问:这些问题通常与孩子的分离有关。我有两封和这个内容有关的信,其中一封是一位老奶奶写来的:“我从一月份开始负责照看我的小孙女。你能帮我改变我的生活吗?”这个孩子才三个月大。
A:这个奶奶没说孩子能不能再见到父母?
问:表面上看得出来,但她没有提供更多细节。她在信中说:“我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照看她,除了周三、周六和周日。所以,在这三天里,照看她的人要换,被褥要换,甚至连气氛也要换。”
答:这和我已经说过的话很像:这个孩子从现在开始要和妈妈或者爸爸在奶奶家待几个小时,让她熟悉环境。妈妈应该对她说:“看,这是你奶奶的房子。”从外婆的信中可以看出,外婆只在白天(不是每天)照看孩子,这很好。应该提前告诉孩子,要用爸爸妈妈的存在和声音来熟悉这个新环境。另外,孩子要保留一些妈妈的物品,让她能感受到妈妈的味道。比如孩子的玩具,有时候拿到他外婆家,有时候从外婆家带回来,或者在外婆家总能找到的玩具。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把玩具拿回父母家保存,其他玩具会随身带走,存放在奶奶家。让孩子有一个喜欢的物品,每次从娘家到外婆家,从外婆家回娘家。这个孩子感觉好的地方只有两个。她应该会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感受到自己性格的延续,然后她会觉得好。同时,平日妈妈带她出去散步,休息日父母带她出去散步,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问:另一封信是一位父亲写来的。他比刚才的老奶奶走得更远了,但内容还是和分离有关:“孩子才二十个月,就要和父母分开三个半月。这会对孩子产生什么短期和长期的后果?”
二十个月...孩子们已经会走路、跑步和说话了。所以即使孩子说话不是很整齐,反正人们也很容易听懂他的话。孩子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爸爸妈妈要带他去他要去感受的地方,即使他哭了也要和他说再见。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睡着后或没有看到他们的情况下离开他们。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写明信片,画小图,每周至少给孩子送一次饼干和糖果。让孩子收到父母发来的想念他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二十个月大的孩子是和父母分开的最佳年龄。父母不要忘记通过传达思想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此外,如果你的孩子不开心,不要感到惊讶。当然,这是孩子特有的反应方式。孩子对差异的反应是一件好事。孩子和父母团聚的时候,如果他有点生气,父母要理解他,和他说说话,不要责怪他,事情就顺利了。既然这种分离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成了孩子必须忍受的考验。孩子走了,奶奶或者孩子待几个星期的人,可能要经受比孩子更大的考验。我们不能让这种分离太突然。至于父母,事后要再跟孩子说一遍他们的不同,以及团聚的喜悦。
[宝贝,我妈喜欢很多人和事,但我妈最爱你]
孩子慢慢长大,“分离”的主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心理上有“分离”的概念和感受。比如,多尔多建议:“母亲每次出门,只要情况允许,就应该带着孩子。”“孩子总是看到她和别人交流,而不是和自己呆在一起。”这将使但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这样做,孩子应该仍然觉得他是母亲最喜欢的人。
[妈妈,我想坐我喜欢的车]
当母亲要上班或外出,不能和孩子在一起时,孩子可能会被送到爷爷奶奶家。多尔多建议,“让孩子每次从妈妈家到外婆家,从外婆家到妈妈家,都有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当孩子突然从和妈妈共生的状态变成分离的状态,对孩子的冲击太大了。中间的一个缓冲过渡期会让孩子感觉好很多。孩子喜欢的物品就是这个过渡时期使用的物品,也叫“过渡物”。
孩子对家和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他喜欢的物品上,即使离开家和母亲。因为过渡对象的存在,这种冲击得到了缓冲,孩子会很快适应分离的状态。当孩子与床分离时,给他最喜欢的玩具陪他睡觉,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过渡对象的过程。
[宝贝,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也难过,但是妈妈需要离开你一段时间]
当分离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坦诚的告诉孩子,接受孩子因为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很多妈妈“睡着了或者见不到就走”,是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分离或者分离带来的情绪波动。这种方式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妈妈突然消失,开始恐慌。很多次之后,他们才明白,这是一种隐瞒和欺骗。也许孩子会不哭了,但是不信任会留在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