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满足之间,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度?

爱和满足之间,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度?,第1张

爱和满足之间,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度?

01。前阵子,这位63岁的“音乐教父”发布了新专辑《HomeIII》,一反多年乐坛颓势,重回大众视野。似乎又收获了一层软实力。我相信是我女儿给他的。

网上关于罗大佑和她女儿的新闻并不多。前几天,我看到一条“罗大佑拒绝给她5岁的女儿送生日礼物”。据说罗大佑去接女儿下课,一上车,女儿就问罗大佑“生日礼物呢?”

他回答:“送你是我最好的礼物。”

63岁的父亲和5岁女儿的组合常常让人联想到无条件的溺爱,但罗大佑的表现却让媒体评论罗大佑的女儿是“假二代”。

看来罗大佑最在乎的是一句非常刻意的“不溺爱”。

02。这种刻意的“不要溺爱”让我想起了我儿时的朋友肖波。肖波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属于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但他的童年却深受匮乏感的折磨。

当我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肖波被推荐去参加一个科学知识竞赛。我借给他一套自然科学图画书。肖波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终于在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比赛结束后,他对我说:“真羡慕你有这么多课外书。我爸妈从来不给我买。”

作为80后,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缺资源。学习机,宠物机,芭比娃娃,掌上游戏机,那个年代流行的手工模型...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

而小波的父母把这些课外读物和用品归为玩物,总是骗小波:

“等你考上xxx我给你买!”

“只要把书看完,以后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肖波童年最期待的就是暑假,这样他就可以住在亲戚家,从早到晚玩游戏。

被严重压抑的欲望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寻找机会报复反弹。

有一次,肖波的父亲随口说,如果他能在物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就买一台游戏机。

没想到那时候小波真的很努力,啃了几道习题,还在物理竞赛中拿了一等奖。然而,他的父亲食言了。“等你考上大学再买!”

当肖波进入大学时,他的父亲早已忘记了他当初的“承诺”,也许肖波自己也忘记了。

但被延迟的需求似乎也是小波心中永远无法满足的盘整。就像20岁时梦寐以求的裙子,到了40岁得到时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进入大学后,肖波离开了高压的家庭控制,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橡皮筋。不小心松了一下,从远处弹了出去。

他偷偷拿了父母的学费去买电脑,没日没夜的在宿舍玩网络游戏。上课耽误了,学费还拖欠着。

别人在学外语实习的那几年,他在打游戏。最终,肖波没有拿到本科的学位证书,毕业后也没有落实工作。

03。我记得我学习的时候会测智商。小波智商130以上,我总觉得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在肖波父亲的育儿观念中,只有埋头读书才是正道。什么课外读物,游戏,玩具...都是需要用意志去抵制的诱惑。

然而,孩子童年未得到满足的遗憾,是比“考试不及格”更严重的创伤。

前阵子见到了肖波的父亲,了解了肖波的近况:酗酒,沉迷游戏,行为幼稚,经常待在家里,精神抑郁,这些年几乎没有工作。

也是那次谈话,我才发现波波的父亲其实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刻意不满”有问题。

“当时我多希望他能专心读书。我一直以为拖延那些游戏和玩具的满足感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力。”

显然,肖波的父亲知道“棉花糖实验”,但他对“延缓需求的满足”有一个错误的想法。

延迟满足绝不是“不满足”,拥有这种“延迟”能力的前提是你已经“满足”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幼儿园找到了10个孩子,并让他们单独呆在一个

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放着一个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

“你可以一次吃到棉花糖,如果你能等20分钟,你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只剩下大概?我们孩子的成功延缓了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

而那些能够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成年后的学习成绩更高,各方面表现更好。

本实验研究儿童的“自控”能力与成人成就的相关性。随后,育儿专家纷纷建言:在诱惑面前能等待更久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都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04。“延迟需求的满足”这个实验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流行”,或许是因为它恰恰精准地指出了家长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

我非常担心的是,像肖波的父亲一样误解“延迟需求的满足”的父母可能不在少数。

错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家长,往往会忽略以下两点:

1延迟需求满足训练只适合4岁+儿童

儿童大脑中由前额叶控制的“抑制”能力,在4岁左右完全发育。也就是说,4岁前的孩子更倾向于思考眼前的、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忍住欲望”的能力对ta来说太难了。

所以,把需求满足推迟到4岁之前,其实是在折磨孩子,起不了什么作用。

2“无条件满足”是必要前提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饿了就要喂,要哭,要抱。这种“无条件的满足”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

对于心理营养充足的孩子,ta的内心是相信经过一定的“延迟”后,妈妈会给ta食物、拥抱和爱,所以ta会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满足过的孩子,你是如何赋予ta“拖延”的能力的?

05。无论是波波的父亲还是罗大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都是对孩子刻意的“不满”。有相当多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被惯坏,为了让孩子学会忍耐,不给予爱和满足。

所以,家长很迷茫。爱和满足之间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度?

其实我们想要掌控的不是爱,而是付出的方式。

在孩子4岁的时候,如果家长要进行延迟需求满足的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守承诺的父母养不出有耐心的孩子

肖波的父亲答应他一在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就买一台游戏机,但最终他食言了。

被父母“骗”了,却没有得到回报,这种失望和委屈会透支孩子对环境的信任。在ta的心里,会有这样的信念:“等过了你会得到更多棉花糖”的承诺是骗人的!

延迟满足需求的培训只应该“延迟”,不应该“取消”!只有在充满信任、必须拖延才能满足的训练中,孩子的自控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2。在训练的过程中,你要和你的孩子感同身受

其实耐心和等待都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苦难的经历中,父母最好能够在孩子等待的时候,不断地移情于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一起面对等待的过程。

比如我答应乐乐,等她学会了所有的自然拼读之后,我带她去海洋世界看企鹅(这是她最喜欢的小动物)作为奖励。

这期间,很多次,她求我先带她去看企鹅。她等不及了。我坚守约定的边界,告诉乐乐:“妈妈也想看企鹅,但是她会陪你完成作业。”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妈妈听到了你的需求,她会陪你走过等待的过程。

3。小心那些延迟满足感的“训练”

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孩子,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基本需求(吃、喝、睡)都不适合延迟需求满足的训练。

这些基本需求与安全感密切相关,必须无条件满足。

适合延迟需求满足训练的,只能是玩具、零食、科普书籍等“锦上添花”的非基本生存需求。

只有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生存和依恋需求,ta才有“力量”对抗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饥饿和匮乏的“考验”。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不是靠蛮力压制获得的,而是来自于耐心和值得信赖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咬牙坚持忍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冷眼旁观的看客,而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实践”的同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6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