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子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爸爸,你怎么能轻易搞定熊海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熊海子”变成了一个人人见人怕的生物。说到熊海子,总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我想为熊海子说句公道话。
孩子有他们那个年龄特有的行为特征。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应该给予他们基本的宽容和关爱。之所以是“熊”,确实如熊海子父母表面上说的那样:“小孩子不懂事。”但背后的真正原因,简单粗暴,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失教”。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怎么教,关系到他们的“懂事程度”。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礼仪都不知道,那绝对是父母的失职。所以一味的指责熊海子是没有用的。背后的“熊父母”才是症结所在。
前几天坐地铁,亲眼目睹了一个“熊海子”事件。孩子父亲没有打骂,也没有编造一些“不听话就让警察抓你”之类的话来恐吓孩子。他一路耐心,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成功抑制了孩子“犯熊”的迹象,绝对是处理孩子“犯熊”的典范。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那时候,正是上班高峰期。地铁上有很多人。我站在一对简单的夫妇面前。他们带了一个看起来三四岁的女儿。这孩子穿得有点过了。虽然妈妈已经帮她解开了外套的扣子,但孩子的脸还是又热又红。火车上人越来越多,车厢里越来越热。
孩子慢慢变得不耐烦,很快就开始发脾气,不停地踢爸爸的腿,连旁边的人都被打伤了。母亲低声安抚着孩子,按着孩子踢来踢去的脚。孩子不买账,喊着“妈妈,我再也不喜欢你了。”我只是站在她面前,哭得越来越大声。她的小手不停地拍着我的包,隔壁妹子腿上的围巾成了她的发泄口。气氛一时尴尬。让我们看看爸爸是怎么做的。
第一招:转移注意力
爸爸先拿出水杯,问孩子要不要喝水。但是小家伙挥了挥胳膊,差点把水杯打翻了。爸爸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爸爸错了。爸爸忘了宝宝爱喝牛奶。我们来比试一下,看谁先喝。”突然,孩子不闹了,兴致勃勃地喝起了牛奶。
小孩子犯了熊,什么道理都不听。这个时候,如果你想让孩子安静下来,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办法。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一位妈妈说,当她的孩子在哭的时候,她会轻轻地把他们的嘴挤成金鱼嘴,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你怎么想呢?
第二招:带上这条腰带的“装备”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鬼哭狼嚎”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他们又饿又渴,又热又困...都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诉求。
所以,带孩子出门,一定要带好装备,比如安抚奶嘴、水、零食、孩子喜欢的小玩具、绘本等。对于还在穿纸尿裤的宝宝来说,排便带来的不适也会让他们哭。
孩子天性好动,要让他们安静的呆上半个小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一个不能自由活动的环境里。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互动,也可以提前从手机下载动画片。但是请记住,电子产品永远是最后的选择。
第三招:让孩子“帮忙”[h/]
父亲刚把牛奶拿出来,就对孩子说:“宝贝,请教爸爸怎么把吸管放进去。”像大人一样,孩子命令父亲先把吸管撕开。他爸故意笨手笨脚的,孩子急了:“爸,你要像我一样使劲按。”
大人动动脑子,选择难度适中的事情让孩子去做。他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不仅开心地参与其中,还能消磨时间。
第四招:培养规则意识
“垃圾不能乱丢。我们先把它放在包里,出去扔到垃圾桶里。”
“你喜欢阿姨的包吗?问你阿姨,能摸吗?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
“你踢了别人。说声对不起。”
“你这么吵,别人耳朵会被你弄生病的。”
这位父亲一直在温和地纠正孩子的言行。孩子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或者一下子接受不了,但是通过灌输和不断的重复,孩子的规则意识会逐渐建立起来。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也是孩子的模仿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要用自己的规则,向孩子示范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仪规则。
第五招:对孩子表现出关心
喝完奶,孩子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闹,说要“尿尿”。爸爸马上把孩子抱过来,问他能不能坚持住。孩子变得不开心,开始抽泣。爸爸说:“我知道宝宝不舒服。我们能在下一站下车吗?数到100,司机叔叔就停。”然后他抱着孩子走向门口,孩子很配合的开始数数。
出门在外,大人要及时回应孩子的基本诉求,表达你的关心,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愿意帮助他,互相商量,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第六招:选择适合孩子的公共场所
孩子没有公共场所的概念,出去玩尽量选择适合孩子的地方。比如看电影可以选择儿童专场。像音乐会、图书馆这样的场合,不适合带没有自制力的孩子。火锅店等危险的就餐环境也最好避开。
每次出门前,家长都可以告诉孩子当天的行程,我们要去哪里,要去见谁。我们不能到处乱跑,制造噪音,也不能发脾气。如果你能做到,我们就开始。提前做好约定,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人生来就像一块白板。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为什么最后每个人都那么不一样?那是教育的结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像一条小溪的源头,可以帮助孩子改变方向;如果孩子长大后变成了河流,那就太难改变了。
—教育家洛克
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不再是“熊孩子”,以身作则,越早开始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