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两个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平相处?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就来看看如何教你如何让两兄弟和平相处吧。
妈妈很困惑
我有两个儿子,年龄都差不多。通常,他们会打架和抢玩具。我会买两份一些玩具,我会买一个玩具给两个哥哥玩。我会买很多不同的车。有时候弟弟看上了哥哥的车,或者两兄弟同时想玩点什么,就会打起来。有什么好办法吗?有些道理会自己说出来。他们说要互相做朋友,不要打架,但有时候还是会打在一起。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确实有错。比如弟弟未经弟弟同意,抢了弟弟正在玩的玩具。被抢的一方发现自己被抢了,会生气,会哭,会用鞋子(或者手边看到的任何东西)打对方。这时候他该怎么办?
妈妈,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的需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
1。孩子需要一定的权力空空间。给你的孩子买玩具是明智的。同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确认对玩具的支配权,尤其是对于处于建立“物权意识”阶段的孩子。比如“这个玩具是你的,只有你能控制,没有你的允许,其他人不能玩或者拿走,包括爸爸妈妈。”孩子只有知道什么是“我的”,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两个孩子在一起偶尔闹矛盾不是问题,但是你的心态和行为反应特别重要。心理上,你要相信孩子此刻的反应是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冲突中的孩子也是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在实践中,要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对孩子说话温和。
3。静静观察,但不要过早卷入孩子的冲突。很多小摩擦,让孩子自己处理,很快就解决了,无形中增进了兄弟俩的感情,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把事情看得很重,过度干预,把事情搞复杂了。
比如我弟现在想玩他弟的车,他弟不给。这个时候哥哥可能会继续和哥哥沟通,也可能会来找妈妈帮忙。如果母亲温和回应,但不干预,“你想玩哥哥的车,但车是哥哥的,不是妈妈的,妈妈也帮不了你。”这个时候哥哥发现找妈妈不管用,就会自己想办法,比如继续找哥哥或者放弃。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孩子,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机会,相信孩子有自己选择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妈妈帮弟弟要玩具,甚至以“哥哥要给弟弟让路”为理由要求弟弟,那么弟弟心里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妈妈不公平,偏袒弟弟,弟弟就会形成“一旦有矛盾,第一时间找妈妈就对了”的认知。每个人的权利(物权)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分年龄。我们不应该以“年纪大了要互相让位”为由,在道德上绑架孩子,而应该尊重每个人作为平等个体的权利。
4。在介入冲突时,先“讲道理”再“讲道理”,以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绪,在“无我状态”下积极倾听孩子,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理性表达,不偏袒任何一方。
什么时候会卷入冲突?
孩子吵架,发生一些肢体碰撞很正常,但当事情失控,可能造成伤害时,家长要及时介入。但干预的目的不是调解矛盾,而是防止不必要的伤害,安抚孩子,引导孩子理性表达。比如我弟想玩他弟的车,他不给,他抢,他打他弟。处理原则和方法如下:
(1)让孩子分开一段时间。通常在这个时候,孩子会有很强烈的情绪,比如生气,愤怒。分开两个孩子有利于处理情绪。“宝贝们,妈妈现在看到你们俩有点生气/不高兴。让我们分开一段时间,和我们的情感独处。”
(2)尊重和接受孩子目前的状态,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尤其是幼儿。父母应该用描述情绪的词语来给孩子的情绪命名。比如“你现在很委屈,你哥很生气。”
(3)不要评价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我弟弟不给你玩具。很正常。你为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说教,避免使用“好、坏”、“胆小、勇敢”等评价性、定性、标签性语言来描述孩子的行为;
(5)事后找机会分别和两兄弟沟通此事,及时给予引导。
与小弟沟通要点:
确认双方的事实和情绪:“刚才你想玩你哥的车,我哥不同意。另外,他生气了,打了你。你一定很委屈吧?”
引导换位思考:“你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有人没跟你商量就拿走了玩具,你会生气吗?”
感同身受:“可是你很想玩那个玩具,被打了之后觉得好委屈是吧?
引导理性表达诉求,尊重对方的真实权利:“那下次我们还想玩哥哥的玩具,能不能和哥哥商量一下,告诉他你想玩他的玩具?”
引导弟弟接受并尊重对方的反馈:“那个玩具是我弟弟的,他有权拒绝你。问问你的兄弟,他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引导思考替代方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兄弟,你完了我再玩,好吗?或者把你的玩具和你哥哥交换,可以吗?”(给他一个选择,透露一条出路)
和哥哥沟通要点:
确认事实和双方的情绪:“我弟弟未经你允许就玩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气吧?妈妈看到你拿起手边的东西打他”,“我弟弟被打了,可能有点疼,就伤心的哭了。”
引导共情:“如果我哥也打你,你会不会受伤难过?”
感同身受:“当然,这个玩具是你的。你自己的东西都被抢走了,换了也没人会高兴。”
引导理性表达:“妈妈希望以后发生这种事情。你要管住你的小手,用你自己的嘴和语言告诉你弟弟,‘哥哥,你不能拿我的玩具。如果你想玩,你必须先问我。"
确认权利:“这是你的玩具。没有你的允许,谁也拿不走。”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没有“不对,不好”这样的字眼,也没有“不要”这样的负面描述。
“妈妈要你管住你的小手,用文字告诉弟弟,‘这是我的玩具。如果你想玩,你必须先问我'”,这是一个积极的描述;
“妈妈希望你以后不要打人。不要光生气不说话就打人。”这是一个负面的描述。即使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很温柔,但还是会给孩子不好的感觉。
带两个年龄相仿的宝贝不容易,尤其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的矛盾时,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冲上去干预。他们甚至开始乱发脾气,充当“法官”判断是非。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是承认了我们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剥夺了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权利,在情绪管理上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其实有矛盾完全正常。通过冲突让孩子学会识别各种情绪,更恰当地处理,理性地表达诉求,尊重对方的权利,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在处理矛盾时,父母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态度温和,不偏袒,不指责,不评价,不说教,不做“裁判”,不发表一时的意见。这么多“不能”其实很考验父母的智慧。家长要相信,只要你对孩子现在的状态和情绪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接纳,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需要健康流动,而不是被阻断。等孩子冷静下来后,给他们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思考,给他们出路和选择,那么他们从冲突中学到的东西就会是积极的。
处理矛盾也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你一路爱着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而失去你的爱。
超越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摒弃“我是权威家长”的观念,以朋友的角度看待和信任孩子,我们会收获更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