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了一个问题:“孩子总是问为什么?”
“我儿子喜欢问连环问题,直到问你坠机位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问为什么要吃饭。我说不吃饭的人会饿死。他问为什么会饿死。我说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能量,吃东西可以提供能量维持生病的活动。他问为什么需要能量。”
有人回答“问为什么不好吗?”
有人回答“十万个为什么阶段”[h/]
有人回答“都是好奇宝宝,我的也是”[h/]
我跟这位妈妈说:“问孩子为什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先听听孩子要说什么。”
孩子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孩子为家长组织的考试。每个问题都必须回答。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在问什么。他想知道什么,他知道什么,是什么驱使他问这个问题,然后父母会组织回答。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
“思考”很大一部分是为你所困惑的所有问题找到各种解释,让你不再困惑。父母都有这种经历。孩子长到一定年纪,会不停地问大人“为什么”,对“打破砂锅问到底”充满了坚持。当然,有些家庭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害怕或不愿意问父母,但不代表孩子不好奇。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些家长急于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感悟教给孩子,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和孩子讲道理;有的家长很轻松,认为孩子大了,事情自然就明白了,没必要去说。
对于第一种父母,无论你有多苦,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探索,自己的答案。父母的过度灌输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对于后一种父母,孩子前期需要父母的解释和引导,不会靠空建立自己的思想。
孩子小的时候,好奇、想象、寻找答案的动力会超越挫折、恐惧等不好的经历。只要家长不限制、不吓唬、不责备孩子,给孩子及时的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探索就没有止境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自以为是,思想保守僵化,认为一切都在心里。我再也“不迷茫”了。
一个人是否能早早地固步自封,或者老了以后仍然保持开放灵活,取决于他一生的性格发展,并且与他早期的思维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
随着答案的增多、清晰、确定,我们形成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信条、信念、信仰,形成了“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我们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我们以后的生活会依次被这些“观点”和“信念”所指引。这部分思想如何成长,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方向和质量。
所以,家长当然要经常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也要引导孩子随时去寻找答案,让孩子的“为什么”逐渐深入和拓展,不要让孩子过于困惑,或者让孩子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