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聪明家长知道怎么做吗?

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聪明家长知道怎么做吗?,第1张

孩子总是跟你对着干,聪明家长知道怎么做吗?

小时候,孩子总喜欢粘着父母,是父母的开心果。长大后,他们总是喜欢反对父母。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从不同的错误中得到不同的惩罚,从而学会如何行动。

和一些妈妈聊天,大家一致的感觉是真的想让孩子早点上学。

熊海子人在家会忍受各种打架。最可气的是,一切都和你作对,你又帮不了他们。

回东北过年的阿丽给我讲了她儿子和她对抗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东北有多冷,但是这个小家伙就是不喜欢戴帽子。每次出门前,阿丽都给他带上,自己脱下来。

所以阿里一直不敢让自己出去玩。每次她出门,阿里都跟着。当他摘下来的时候,她立刻带走了。

“每天重复这个动作快把我逼疯了。”阿丽说,她担心儿子耳朵冻住了,但儿子总是和自己作对,非要戴帽子。现在她成了他的随从。

“我等不及明天回深圳了。”媛苦涩地说。

其实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因为我女儿第一次在新疆过冬的时候也是这样。

那时候她喜欢玩雪球,但是她不想戴帽子。在经历了和阿元一样的烦恼后,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你先尽量不要逼她戴帽子,让她冻一会儿。

于是,当她再次戴着帽子抗议的时候,我同意了,她开心的跑了出去。我拿起帽子,默默地站在她看不见的地方。

一分钟,两分钟...看到她的耳朵和小脸越来越红,我刚要上前劝她,她突然大声喊妈妈。

我很快出现了。她指着我手里的帽子说,妈妈,戴帽子吧。

我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牵着她的小手,顺便揉揉她的脸和耳朵,让她感受一下不戴帽子的脸和耳朵有多冷。

于是,奇迹发生了。从此以后,每当她要出门的时候,都会主动戴上帽子和手套。

告诉我方法的朋友说,用自然后果法则的效果。

我查过了。自然后果法则是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首次提出的,被称为“自然后果的惩罚”。在此基础上,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潘塞在其著作《论教育》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教育原则。

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让孩子从经验中学习。

斯潘塞还认为,孩子会犯错,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而不是批评和惩罚他们,而是利用他们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必然反应和必然的“自然后果”,让他们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痛苦,从而迫使他们改正错误。

同样,孩子们也不愿意在寒冷的天气里戴帽子。我和阿里最大的区别是,我让孩子体验不戴帽子的后果,而阿里没有。

显然,孩子会体验到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他们会自动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如果被父母一方逼迫,孩子会因为逆反心理而一直和父母对着干。

从这个角度来看,聪明的妈妈要想减轻或避免孩子与自己对抗,就会善用自然后果法则。

熊海子无涯。前几天,泰国一位母亲带5岁儿子捡垃圾的新闻火了。

是的,你说得对。只是捡垃圾而已。有图有真相。

据说这个5岁的小男孩很吵,不想上学,他妈妈就向学校请了一天假,带着他上街收垃圾卖钱。

在泰国的烈日下,母子二人走了2km,捡了2kg的塑料瓶,卖了2泰铢(0.4人民币)。

一路上,小男孩问:“我可以坐公交车吗?我能吃冰淇淋吗?..."而是因为他的劳动成果不足以享受这些。

所以到了最后,小男孩已经满头大汗,坐在路边,不想动了。最后,他对妈妈说:“我累了,想回家上学。”

这次捡垃圾的经历被妈妈记录在FB上,全世界的网友都觉得这个妈妈好聪明。

而这位聪明的母亲教会了儿子运用自然后果法则,让儿子认识到如果不学习,下半辈子捡垃圾是什么滋味。

这比传统的说教和惩罚要好得多,因为惩罚是人为地给人痛苦,而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也就是你做错了事情,你自己无法承受不好的结果。

泰国妈妈的视频出来后,很多网友评论说这个方法真的很有用。

有网友说他之前有不想上学的经历。他父母又苦又讲道理,最后连鞭子都上了。后来他爸妈没办法,让他帮忙照看家里包子店的生意。

每天早起蒸包子,白天洗碗,帮父母选菜...并且一周后乖乖上学。

另一位妈妈说,女儿每次吃晚饭,总是磨磨蹭蹭,还得边吃边看电视。几次劝说无果后,她有一次把晚饭扔了,命令女儿一晚上不要吃任何东西。

结果第二天早上早饭吃得比平时多,吃得也快,从此再也不敢要什么了。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家长没有读过卢梭和斯潘塞的教育著作,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卢梭和斯潘塞,甚至不知道他们提出的教育法则,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教育方法

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后果中吸取教训。孩子会更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自然不会和你作对。

那么,自然后果法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

原来,人们往往从对行为结果的体验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比如我们说熬夜是一件坏事,因为熬夜伤害身体,给熬夜的人带来身体不适。

对此,斯潘塞说:

无论从什么假设出发,所有的道德理论都承认,如果一个行为在当时和将来的整体结果是有益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好行为;而一种行为在当时或未来的整体结果是有害的,就是不良行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孩子被给予不好的体验时,他会把这种行为判断为不好,因为人们是从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或痛苦来判断行为的好坏的。

当然,就孩子本身而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错误行为引起的痛苦反应与疏忽成正比。

用斯潘塞的话说,小事故造成轻微的痛苦,而严重的事故造成剧烈的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是通过从大小不同的错误中得到不同的惩罚来学习如何行动的。

正因为如此,斯潘塞断言:

“真正有教育意义和健康的后果,不是父母作为‘自然’的自封代理人给的,而是‘自然’本身给的。”

这是自然后果法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

当然,采用“自然后果法”来纠正孩子的过错,看似简单、方便、有效,但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个方法也不例外。

父母采用自然后果法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要保证最初的意图和想要的结果是一致的。

比如那位泰国妈妈,她的初心是希望儿子能通过感受捡垃圾的艰辛,最终选择回到学校,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她拒绝了儿子吃冰淇淋坐公交的要求。

这是为了确保最后她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位母亲心疼儿子,为他准备各种好吃的,不让他太累。也许,最终的结果是,她儿子觉得捡垃圾比上学有趣多了。

这违背了她的初心。

其实现实中很多家长都会违背这个原则。

比如孩子不按时吃饭,他说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吃不下,同时又不忍心让孩子挨饿,偷偷给他做好吃的,比正常的食物还要丰盛。

这样做,即使给予严厉的惩罚,也没有任何效果。

因为孩子的行为虽然有过失,造成了损失,但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不便,他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他的实际利益没有受到损害。

如果孩子没有亲身经历行为过失的危害,就不会对行为过失有“不得不改”的迫切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很快就会忘记自己被惩罚了什么,不会有任何印象。他们的行为仍然“保持不变”。

自然后果定律虽然看起来简单好用,但是用好却没那么容易。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面对与自己作对的孩子时,下意识的反应是用自己的方式阻止或说服孩子不要与自己作对。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需要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不要过多干涉,不要试图提醒他们或者为他们做该做的事情,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

同时,有三点必须注意: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我们不会伤害孩子们的健康

比如当时我要求女儿不要戴帽子,在零下几十度的室外玩耍。我心里清楚,什么时候我得帮她,不能真的把女儿冻住。

第二: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一定要记得保护自己的自尊,因为当我们适用自然后果法则时,难免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有时会觉得受到了羞辱,这很正常。但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像那个泰国妈妈,只是让儿子体验了捡垃圾的困难,并没有对儿子进行言语攻击。

第三:事后指出孩子错在哪里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指出孩子错在哪里,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告诉他这样做有什么危害,以后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让孩子从根本上提高认识。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

所以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58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6
下一篇2022-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