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孩子吼叫这么难改掉?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对孩子吼叫这么难改掉?应该怎么做?,第1张

为什么对孩子吼叫这么难改掉?应该怎么做?

01。为什么大喊大叫这么难摆脱?

除了父母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吼大叫真的很管用!

往往是父母一吼,孩子就一秒变“乖”了。

简单易学,有效!这应该是让孩子听话最容易最简单的方法。

但是,对孩子大吼真的管用吗?

孩子真的会听话吗?

其实不是。大喊大叫似乎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它能让孩子立刻服从,但这只是暂时的。

当一个孩子被吼的时候,他会变得非常紧张和恐惧。当他紧张时,他的大脑会自动切换到逃避机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如何逃避父母的呵斥和责骂上。他不知道为什么或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他只知道,只要听话一会儿,就能躲过父母的呵斥和责骂。

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孩子会听话,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行为。

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养成看父母“脸色”的习惯。爸爸妈妈生气归生气,要听话。如果你不生气,你可以继续。他们判断“某件事能不能做”的唯一依据是“父母是否生气”,而不是行为本身的对错。这就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混淆了他的心智,让他分不清是非。

而且大喊大叫并不总是有效的。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孩子小的时候,就大喊大叫,马上表现出来。现在,他们好像没听见,他好像对叫嚷“免疫”了。

其实这和人脑的一个特点有关,就是经常对习惯性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第一次被吼的时候,孩子会感到害怕和恐惧,所以会放弃其他需求,乖乖听话。但次数多了,他就习惯了。每次被吼,他的注意力都是游离的,根本不听,自然就对吼“免疫”了。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再沉迷于“吼”的神奇功效了。只是暂时的错觉,大吼大叫不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好受。长此以往,你越喊,孩子越听不见。最终孩子的问题还是没有改变,亲子关系被咆哮的不和谐。

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喊大叫不应该成为我们管教孩子的手段。偶尔对孩子大吼大叫是可以接受的,但绝对不能让大吼大叫成为你日常的管教方式,因为你的大吼大叫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变得更坏!

前几天带橘子去课外班。

上课前,老师点名。点橘子的时候老师发音有点不准。橘子没反应过来,在叫自己。老师又喊了一遍,橘子犹豫了一下,同意的声音很小。老师没听见,以为学生没来。

我只是坐在橘子后面,拍拍他,让他赶紧举手告诉老师他来了。

直到老师点名开始上课,橘子的手才举起来。

我感到焦虑和愤怒,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怂?我连举手大声说话都不敢!”

我越想越气,又戳了一下橘子:“你快告诉老师。考勤要录入系统!”文字带来了情绪。

直到老师让学生做课前小练习,橘子才举手。老师过来问怎么回事。橘子小声对老师说。老师说,好的,我知道了。

这小子,好懦弱!

看着前排橘子们的小背影,心里有点激动。橘子胆小,也没耐心,一点小事就这么急。

02。为什么会这样?

我仔细感知着自己的内心,想看看这种紧迫感从何而来。

没费太大力气,就看到了一个小女孩。

幼儿园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小女孩想尿尿,但又不敢叫老师出来,就努力憋着。

胆怯的紧紧掐着小女孩的喉咙,直到她尿裤子。她就是喊不出来,“老师,我要尿尿。”

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后来小姑娘上学了,变成了小姑娘。

她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她最怕被老师叫。每次她站起来当众讲话,她都紧张得脸红。

后来,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走出校门开始工作。

表面上看,当众讲话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在侃侃很多场合都可以交谈,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胆怯还在心底,她只是学会了隐藏,不让别人轻易发现。

这么多年,她都不喜欢那个胆小到尿裤子的小女孩,想想都觉得丢人。

或者说,她接受不了自己性格中胆小内向的一面——这样不好,我也不应该这样。

三十多年后,她看到自己的孩子,都不敢举手大声说话。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对自己的愤怒和急迫,还有羞愧感,一下子涌了上来,所以没有表现的那么淡定。

如果这事发生在几年前,我可能会天真地理直气壮地说:“我担心我的孩子太胆小,所以急着生气。不是为了孩子。”

当我学习心理学,理解了对象关系理论和什么是“投射”的时候,我意识到:

我对我的孩子不耐烦,因为我把我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他们身上。类似的情况引发我之前的感受,像是压抑了很久的岩浆找到了裂缝,喷涌而出。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那个孩子,而是我“想到”的那个孩子。

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的问题。

表面上是生孩子的气,实际上是不接受自己。

03。我们可以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引导、教育,甚至批评、惩罚孩子,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生气、吼孩子呢?

明明知道只是小事,明明知道生气对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只想发泄情绪。究竟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了解自己。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是纠结的,是冲突的,是压抑的。

你把压抑和不赞成的一面投射给了你的孩子。

越压抑,越否认,越投射,情绪越强烈。

你觉得孩子胆小害羞是因为你接受不了自己的胆怯。

你因为孩子磨蹭而大发雷霆,因为你的焦虑不允许你磨蹭,什么都要争。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我冷。孩子不冷,你却觉得冷。

爷爷奶奶总希望孩子多吃点,变成小胖子也开心,因为他们又饿又怕,有很深的想要感。

04。再讲一个我的故事。

从小到大,妈妈忙着做家务,我就变得小心翼翼。

如果她忙,我闲,我妈的脸色就会越来越难看,开始唠叨。家里的气氛会莫名其妙的变得很压抑,妈妈的情绪也会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我妈唠叨和生气,每当我妈忙的时候,我要么去搭把手,要么找点事做——反正我也不能闲着。

后来结婚了,发现自己变得像我妈了。

我忙于家务。如果我丈夫游手好闲,我就生气。总想找个机会发泄一下。为此,两个人产生了很多摩擦。

当然,他做家务的时候,我也会找点事做,因为我会隐约担心被唠叨,露脸。

结果我渐渐发现,老公在工作,我在闲着的时候,他的反应和我不一样——即使我什么都不做,老公也没什么心情,脸色如常,居然可以一边享受一边做饭唱歌。

我暗暗吃惊:可以这么做吗?

为什么我只是做家务的时候,妈妈和老公的反应不一样?

我自己开始成长后,渐渐想通了。

我妈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我爷爷常年在外,她要帮我奶奶撑起这个家。贡献多了,奶奶就不那么努力了,所以她养成了为家人努力的习惯。

虽然她有时候也想偷懒放松一下,但是她不允许自己偷懒。别人忙,自己闲,是罪过。

偷懒的欲望虽然被压抑,但却一直存在。多年后,她忙着小家庭,看到女儿“游手好闲”,就把自己想偷懒的想法投射到女儿身上。

她对想偷懒的自己的压抑和否定有多强烈,对女儿的感情就有多强烈——愤怒,抱怨,委屈。

相比之下,我老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做家务是因为想做,不想做就搁置。他允许自己有时懒惰,偶尔无所事事。

所以,我闲着的时候,他也觉得很正常,没有太多强烈的情绪。

05。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

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你不喜欢别人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这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欢的,你想要却得不到的,或者是你觉得不好不应该的。

你把这些你不喜欢、得不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压抑在内心深处,以为你否定了它们,它们就会消失。

其实不是。你压抑得越深,时间越长,它们在潜意识层面就扎根得越深。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无时无刻的影响你的生活。

你会把它们投射到外面的人和事。

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钩子,把这些压抑的情绪勾了出来。

越压制,钩子越多。

所以你会为了一点小事而勃然大怒,你会心生怨恨,你会厌恶很多人和事。

有个顾问朋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她曾经很反感一个人,觉得他多才多艺,连眉毛眼睛的高度都能看出来。但是她发现别人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和他相处的很好。

别人看不出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她一直很奇怪。

后来她才明白,她之所以不喜欢那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勾住了她内心的不自信。

她内心深处也想“有事来”,和谐地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性格内向,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她讨厌自己“做不到”,所以她会把仇恨投射到能做到的人身上。不知何故,她对那些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气场上的不和谐”。

其实所有的“气场不和”“一见钟情”都是在里面拍的。

06,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

不是说不应该教育孩子,而是在发脾气的时候,问问自己:

这件事为什么会火这么大?

带出什么样的情绪?

你有没有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不喜欢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投射,意识到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你就会跳出情绪,意识到多少是自己的问题,多少是孩子的问题。

看到这一点有助于你实事求是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无意识地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

对,要踏实,不要“把自己推给别人”。

人无完人。一切,包括人性,就像太极中的阴阳鱼。有阴有阳,阳中有阴,这是自然之道。

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好与坏,善与恶。这是人类。

成长就是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育儿第一。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

看到自己被压抑的一面,承认它,接受它,让自己变得完美和谐。这就是成长。

等你长大了,你看到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你心目中的孩子。

我的心融化了,我的眼神变得平和了,我不再容易被情感的波澜唤醒。

所以,下次你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记得说一句张德芬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孩子的要求简单明了

指令越冗长乏味,执行的次数就越少。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做事拖沓,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在唠叨孩子?这会让孩子沉浸在唠叨中,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同样,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一种问的方式是:我跟你说过好几次了,不要把你的书乱扔!怎么收拾自己的东西总是不听!

另一种要求方式是:吃完饭,我给你5分钟收拾书包,我看着你做!

让孩子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不能一直听大人的话,对他们吼也没用。然后在保证安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体验一下“自食其果”的滋味。比如孩子冷天出门不想加衣服,就不会强迫他加。他出门觉得冷了,自然会穿。下一次,在同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下来和孩子谈判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威严,习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但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什么都不要做,所以他很坚决。这时候,家长不妨放下姿态,不要总是指挥孩子,而是和孩子协商。退一步讲可能是个好办法。

犯错的时候,给孩子另一个选择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只是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宣扬真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要只是说“不”,而是用坚定的语气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选择。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在规定的时间关电视时,你不妨对孩子说:我们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半小时,你不遵守规定是不对的。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看5分钟就关掉电视,然后每天可以看半个小时。第二,今天随便看电视,但接下来一周不要再看电视。自己选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5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6
下一篇2022-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