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育儿不都提倡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要被宠坏吗?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宠物和爱情的界限在哪里?”
|坚持宠物和爱情的界限毫无意义|
我自己也有段时间对“宠物”有点敌意。
OK一岁三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小区物业取快递。回家的路上,他坚持要我抱抱,但他还是站着不动。我一心想在知道自己会走路的时候抱抱他,我又不能这么宠他,就坚持让他自己走回家,于是我就一直往前走,把他留在原地,直到走到一个拐角,挡住了他看我的视线,于是我听到OK,在远处放声大哭。然后他确实自己走了,一路哭着小碎步追着我,直到因为跟的太快摔倒。我突然觉得我对所谓界限的坚持很可笑:我要一个初学者试着去跑,去追我。接下来的几天,我在想,真的有必要在意宠物和爱情的界限吗?
后来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要太在意宠物和爱情的界限。在婴儿生命的头两年,心理的成长和自信是由我们对他们无条件的回复建立起来的。宠或者爱,是我们可以为宝宝未来的情商和智力打下的基础。
放下对“宠物”的敌意,尽情爱你的孩子吧
可能是我们见证了太多老人照顾婴儿的“无底洞”,也看到了太多过度娇惯的熊海子。现在的妈妈特别敌视“娇惯”,怕一娇惯就被娇惯上天,怕一娇惯就生孩子。
但是我记得小时候pet更倾向于“宠爱”的意思,像是更高层次的爱。我有一个小阿姨,小时候特别宠我。我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满意。如果我要骑车,她会帮我扶着后面的书包架,用我的速度跑。如果我要宠物狗,她真的会给自己买一只,每个周末都会带到我奶奶家。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嫂子这么喜欢我。她说她就是喜欢孩子,但是我爸爸家有好几个表亲。很明显,我嫂子更喜欢我,所以我特别享受“我嫂子最宠我”的优越感。
所以溺爱对我的影响显然是正面的。从小到大,一想到小姑子,我就感到幸福和感激。我发誓长大后要对她好。虽然直到十多岁的时候工作以后才和小姑有了很多联系,但是直到现在,只要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遇到小姑,我一见到她就想抱抱她,心疼她脸上有些皱纹,对女儿格外照顾。
如果嫂子是外人,偶尔宠宠我,和父母长期在家宠着是不一样的。但其实从小到大,我就深深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溺爱。是的,他傻傻的宠着我,像一个不懂女生细腻心思的粗野绅士,所以盲目的宠着我。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很爱爸爸。
我不像熊海子那样被宠坏,因为我从小就有安全感,是个特别需要被爱的孩子。多一点爱,哪怕是爱抚,也只会填满我的心。而如果我的父母对我提出了一套什么是宠物,什么是爱的原则,如果他们爱得太多,他们就会停止。我估计回忆起童年的时候会充满苦涩的回忆。
生命之初,每天除了成长,婴儿都在建立基本的信任
那么宠物和爱情的界限在哪里呢?这是孩子们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了解婴儿的需求。
其实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需求是完全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哭,什么时候会饿,什么时候会尿尿,会睡多久。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宝宝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回应他们。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回应宝宝,在他饿的时候喂他,在他烦躁的时候把他抱起来。这样做了之后,宝宝的神经系统会再次得到放松。与此同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对外界的基本信任得到了确认。
有时候,虽然我们尽力回应宝宝,但他们并不一直买账。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会哭,但只要我们尽力去回应,抱起来摇一摇,情况就会缓解。这也是宝宝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从挫折到中度挫折。
反正在不断重复的“提出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开始相信自己本能的直觉是现实的一部分。
从内在需求(饿了、拉屎了、困了、烦了),到需求的沟通(哭了),再到需求的满足(父母去处理他了),这个循环往复的圈子让宝宝有了基本的信任。信任是宝宝未来情绪和智力的根源。相信自己内心世界的需求和情绪,可以成功引导孩子未来的生活。
OK一岁多的时候,总是午饭吃两口就开始闹,从餐椅上下来。当然,这让我很生气。我坚持要他在离开餐椅前好好吃饭。结果他哭得很厉害,不肯吃东西。他连续三天没有收到任何改善。后来发现问题出在睡眠上。那时候OK刚开始每天从早到晚睡一次,所以刚好11点半到12点困。然后我一看到OK揉眼睛,吃饭的时候眼神呆滞,就立刻把他从餐椅上抱下来,安慰他上床睡觉。我满足了OK及时睡觉的需求,让他终于舒服地度过了这个睡眠期。虽然那半个月每顿午饭都不像样,但OK并没有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对吃产生任何抵触情绪,他相信自己就是零食。
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婴儿早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对世界的绝望观察来获取信息的。他们通过观察声音的动作来获得因果关系。通过观察父母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他们可以判断他是否是一个受欢迎的小家伙,他是否能保持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我们总是对宝宝的表现进行反馈,“你的任何错误、行为或失败,都不会用我来停止对你的爱和关心。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在这里陪着你。”宝宝会觉得我们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当婴儿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时,他们会充满自信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相反,如果我们在给宝宝回应时,总是用表情发出这样的信号:“我只会在你甜美可爱,平静祥和,不哭不闹的时候关注你”,这种有条件的爱会把他们推向恐惧和焦虑。被忽视和被控制的经历会导致宝宝形成脆弱的自我概念,用防御行为代替真诚。当宝宝前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性格,再谈后期的自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缺乏基础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老人带出来的宝宝是好熊,因为他们太宠孩子了。其实根本不是撒娇的问题,而是很多老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在不自觉地用一种控制和威胁的方式,有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宝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