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事的儿子7岁,是有名的“小倔驴”。如果你做错了,善意的告诉他,孩子不把你当回事;严厉的批评,虽然我承认错误,可过几天还是一样。你越管他,他就越不听话,越不会插手他做的事。
肖涛认为,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父母的不同做法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他们既不能纵容孩子,也不能把他们逼得太紧。
很多时候,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习惯用“禁止”的方式,“不要闹”、“不要淘气”,但就是这种“不要”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不要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心理学家召集了大量志愿者,告诉他们:“你面前的房子里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要求你克制自己的思维,不要去想它,一次也不要。”结果志愿者们发现很难做到这一点,脑海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粉红色的大象。
因为很多情况下,“禁止”会有很强的暗示性,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容易引起好奇心。
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让一群5岁的孩子选择一些他们最感兴趣的玩具。挑选结束后,研究员对一半的孩子说,你不能玩这个玩具,不然我会生气的。对于另一半孩子,研究人员使用了非常严厉的威胁语气,警告他们,如果他们玩了,就再也不会给你玩玩具了。
结果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受到轻微警告的孩子觉得玩具没有那么吸引人了;对于那些受到严重警告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玩具的兴趣增加了。
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听话”行为。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淘气倔强,而是父母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很多时候,就像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听话一样简单。
父母做以下四件事,相信孩子会变得更好“合作”
下来多交流
有些父母在对待别人的孩子时很温柔,但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一脸凝重,习惯于以上对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实父母要想让孩子听你的话,真的要放下身段,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不管你有多忙,你都应该花时间和你的孩子交流,但你永远不应该使用指责或命令的语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没有距离。
用温柔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沟通,可以让你更了解你的孩子。知道的越多,误解就越少。只有真正的关爱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才能知道问题的根源,正确引导孩子。
自己做,不要再说了
当孩子盯着电视不吃饭不写作业不睡觉的时候,很多家长会一遍又一遍的喊“别看了,来/走……”。“几次之后,还是……”但最后,孩子还是这样,充耳不闻。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放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走到孩子身边,盯着他看一小会儿;当孩子意识到气氛不太对,回头看你的时候,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要求,只说一遍,然后要求孩子准确无误地重复你刚才要求的内容。如果孩子不为所动,你可以继续站在他旁边盯着他看。一般来说,孩子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点尴尬或妥协。这时候抓住孩子心理的柔软期,给予简单的鼓励。“妈妈/爸爸知道你是个准时的好孩子,乖,我们现在就走吧……”
表达自己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感觉不开心的时候会很尴尬。当你发现孩子不听话时,你可以试着说:“你现在有点生气了吗?”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第一,孩子会感到被理解和关心;其次,也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玩弄自己的脾气。
同时也想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现在有点不开心,因为那个曾经对xx很准时的小家伙现在只关心这个……”在批评孩子之前,给一些暗示,让孩子知道自己惹父母生气了,继续任性的后果很严重。
协商让步,让孩子选择
当孩子不能准确理解你的“指令”意图时,我们要学会退一步,给孩子一个选择。“要么继续看你的电视,但不能再看一个星期;要么你现在关了电视就走……,以后每天还是可以看半个小时”。
要让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或者更听话,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关键是要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可能随时听从父母的意愿。所以家长要和孩子协商解决问题。和孩子协商,退一步可能是个好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