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亲子沟通的方式,父母应该少伸“食指”,多竖起大拇指,少批评和命令,多欣赏和肯定。
一个叛逆的小男孩和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
走了一段路,天色已晚,他又累又饿。在路边看到一家面馆,准备进去吃面,才发现身上没带钱。
开面馆的是个善良的老奶奶。她看到了小男孩无助的脸,问道:“孩子,你想吃点面条吗?”
小男孩说:“是的,但是我身上没钱。”
奶奶说:“那我请你吃饭!”说完,煮了一碗热鸡蛋面。小男孩狼吞虎咽地吃着,刚动了几筷子,却哭了起来。
问为什么,小男孩说:“我感动得流泪了。我们是陌生人,但你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把我赶出家门,说有本事就再也不回家了!”
老奶奶听了这话,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想?你想想,我就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这么感激我。然后你妈给你做了十几年的饭。你为什么不感谢她?你怎么还跟她吵架?”
我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心存感激”,却对亲人一生的恩情“视而不见”。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很多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但孩子往往不领情,不领情,不理解,甚至把父母叫在身边,吹胡子瞪眼。
一个妈妈说:
我儿子今年13岁。从他小时候开始,我每天都很努力的照顾他。我从吃住,到学习辅导,兴趣培养,什么都管。
但是孩子对我所做的一切漠不关心,忘恩负义。有时候我会抱怨他不理解我的辛苦。相反,他不耐烦地说,“你愿意,但我没有要求你这么做。”我又气又心寒。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恩?
为什么孩子不感恩?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太无私了!
我们把孩子泡在蜜罐里,要什么就给什么,让他们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你应该对我好。如果你达不到我的要求,你会对不起我的。我会恨你,我会报仇的!”人总是这样,容易得到,不懂得珍惜;吃过苦,就很难知道了。
怎么办?一种方式是从“蜜教”转变为“盐教”。
盐的味道远不如蜂蜜,但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人要想健康成长,就必须摄入适量的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让他自己去吃苦,去流汗,去体验生活,并不容易。
西游记中,如来拥有三藏真经。他原本打算把经书送到华东大唐,却发现那里的众生都很愚蠢,污蔑真理,根本不懂得珍惜。
于是,如来用了一点小伎俩。他说:“去东方找善信,教他在钱山好好读书,到我处得道。”
你要经历各种灾难,哪怕是九死一生,才能真正重视和真正理解你所学到的教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是一位深知人性,极有智慧的良师,值得父母学习。
我看过一部有趣的微电影。
电影一开始,为了给孩子们准备一个完美的圣诞节,一群成年人忙得不可开交:买材料、请朋友、做圣诞树、做大餐……
成年人忙碌而迷茫,孩子却感到失落——没人陪他们说话,没人陪他们玩,没人关心他们的情绪。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
直到父亲忙着在屋顶挂彩灯,他才注意到女儿孤独失望的眼神。
那一刻,父亲突然意识到女儿最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放弃了过一个完美圣诞节的想法。圣诞树不高有什么关系?平安夜晚宴不大又有什么关系…
孩子想要的圣诞节,无非就是一个父母可以专心陪他们玩的圣诞节!
“既没有必要,也不是。我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和你在一起,在你身边,我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不欣赏?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只兔子去湖边钓鱼。第一天,它什么也没钓到。第二天,它一无所获。第三天,鱼跳出水面说:“你能不能不要用胡萝卜做鱼饵?”
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给孩子,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付出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如果你给的不是他想要的,你却坚持给他,给他造成困扰和压力,让他听你的,他凭什么忘恩负义,心存感激?
怎么办?第二种方法是从“站着教育”转变为“蹲着教育”。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场却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她反而一脸害怕,哭着要回家。妈妈不理解,总爱玩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热闹的商场呢?
当妈妈蹲下来问孩子为什么的时候,她突然明白了:她在孩子身高时看到的商场,只有晃晃悠悠的大腿和大包小包,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到,很难受。
“站着教育”是指父母从大人的角度看不起孩子,忽视孩子;“蹲式教育”就是父母学会用平视的眼光去理解和尊重孩子。
在大人眼里是“好”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未必有大人想的那么好。相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独特的视觉让他们不断感受到它带来的快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则父母变相成为野蛮人,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枷锁,精神的枷锁。
为了让学生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善良,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母亲传》。
她让学生提前采访相关的人,比如他们的妈妈、奶奶、爸爸,从童年、学校、恋爱、工作、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去了解他们的妈妈,还教给学生一些采访技巧。
一个月后,当她满怀期待地打开孩子们的作文时,百感交集。
一个孩子以日记的形式写道:
早上,我妈推开我的门,冲我喊:“起来。”
“知道了。”我回答道。
“刷牙洗脸吃早饭。”
“哦!”
“吃完早饭,先做作业,然后才能出去玩。”
“哦。”
……
晚上,饭桌上。
我妈问我:“作业写完了吗?”
“搞定了。”
“今天少玩电脑,早点睡觉。”
“哦”。
很久很久,我听到我妈在客厅喊:“睡觉了!”
“知道了,妈妈。”我砰的一声关上了电脑。
这样的交流,孩子一连写了五天。
这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大部分同学都没什么可写的,觉得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那么平淡,没什么可写的。
为什么孩子不理解父母?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把和孩子的交流变成了对他们的教育。
正如这位老师所指出的:“一个孩子的不感恩,源于他对你的无知;孩子不认识你,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
近日有消息称,重庆市巡警大队教导员方悦在到达市中心广场时,遇到了正在玩耍的女儿。看到女儿的爸爸很辛苦,还放上水壶让爸爸喝口水。但方悦严肃地对女儿说:“赶紧回家做作业!”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原本温馨的亲子交流变成了无数的祈使句,对孩子发号施令。即使孩子想感恩,也会被父母越推越远。
怎么办?第三种方法是从“食指教育”转变为“拇指教育”。
学者张文质访问澳洲,当地一位朋友对他说:“你们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小孩子。”
张文觉得很惊讶,也很疑惑。“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我们太宠孩子了。你说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孩子?”
朋友解释说,他观察到中国人经常用“食指”教育孩子。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会站得远远的,伸出一个手指头对他大吼大叫,这是很没礼貌的,没有任何亲情。
想要改变亲子沟通的方式,父母应该少伸“食指”,多竖起大拇指,少批评和命令,多欣赏和肯定。
两个妈妈带着儿子去打篮球。训练中,一个孩子10次射门9次得分,他妈妈大怒:“那次射门怎么没得分?为什么不能做到完美?”
另一个孩子连续10次射门只进一球,他妈妈却竖起大拇指:“宝贝,你真棒,你刚刚进的那个球太美了,你以后一定能进NBA。”
后来,那个只进了一个球的男孩真的进了NBA。他的名字是迈克尔·乔丹。
1984年美国男篮夺得奥运冠军时,乔丹冲进人群抱起妈妈,转了一圈又一圈。他激动地说,母亲的鼓励一直是他前进的动力。
每个孩子一生都在寻求与父母的联系。成功的连接靠的是“盐教育”、“蹲教育”、“拇指教育”。
蜜汁教育,站着教育,食指教育,是亲情的大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