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语言”,为什么这么难做到?

“正面语言”,为什么这么难做到?,第1张

“正面语言”,为什么这么难做到?

很多父母都说,当了父母之后,很难一直保持原来的优雅。孩子,就是这么一件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事——即使忍耐力再强,有时也会发疯...

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怎么想象做父母的感觉?应该是更美好的画面:亲子共读,晨雾中一起奔跑,嬉闹,击掌,拥抱,欢笑……一切都像电视广告一样美好。

但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成为父母后,才发现情况早已变糟。我们成了监督者,有时很惨,有时很凶,孩子成了捣蛋鬼。我们的父母好像是消防员,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灭火。最糟糕的是,大火接连发生,让我们没有喘息的空间……

如果把你和孩子的互动录像,你会看到怎样的自己?

有个朋友曾经录过一个视频,发现他在和孩子一个小时的互动中,75%的语言都是各种命令和禁令,说教和训斥。太可怕了!

语言对幼儿的心理暗示

比如我经常举这个例子:

场景一:孩子端着一碗水上来

“小心点,别洒了!”—

“善始善终,慢走。嗯,结尾挺稳的!”

场景二:孩子写作业慢

“赶紧写,十点才睡得着!”

“我们抓紧时间提高效率,然后就可以走了……”

孩子对语言的接受往往是零碎的。当你说“小心别洒了”的时候,他也能理解“不要”的意思,但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洒了”。在心理学上,我们所有人都对负面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这就是所谓的“负面偏好”。当这种不好的东西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蔓延,就会下意识地影响他的行为。因此,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对孩子有着非常不同的心理暗示。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负面语言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感。

“正面语言”,为什么做起来这么难?

很多经济学家会说自己明白道理,但是一旦到了实际情况就忘了。这是怎么发生的?

1。因为我们的语言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可能父母就是这么对自己说的,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

2。不接纳孩子,看不到他各种性格特征的积极面;

3。自我价值感低,觉得孩子的问题是在暴露和证明自己的失败,没有“成长思维模式”;(点击此处了解什么是“成长思维模式”)

4。我习惯了日常生活中悲观主义者的思维模式,不能建设性的沟通,不能积极的看待事物,总是抱怨和批判,缺乏积极解读生活的能力。

如果成年人自身的担忧、焦虑、自卑、自怜、自责、不安全感……都很严重,那么他们对孩子说的话就不是很多的养育,更多的是发泄情绪,所以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孩子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接收焦虑的废纸篓。

你的语言正在塑造孩子的思维

典型的悲观主义者的思维模式,他说的是:你怎么这么混日子的孩子?你是做什么和做什么的?如果你永远混日子,你会做什么?......听着,说吧!从脏到住院…

我们对孩子说的话,是否反映了典型的悲观主义者的思维模式,还是只是我们自己情绪的倾倒?

(但这并不是为了劝阻家长说“不”。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对孩子说不!)

语言塑造思维,你在用不同的语言为孩子勾画不同的心智图景。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认为的事实只是事实的不同版本。我们都有选择地关注他们,有自己编辑过的剧本。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事实。积极的现实会让人有更多的资源去做得更好。积极心理学不仅会带来积极的情绪,还会建立资源。

父母用他们积极的语言和情绪来帮助孩子创造积极的现实。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要求和做法,父母的情绪和想法不同,可以为孩子勾勒出完全不同的心理场景。

场景三:孩子背乘法表不熟练

“你加减法不熟练。不背乘法表,以后根本学不会数学。别说做题了。上课讲课你听不懂!”

“乘法表不难。最后,没有什么是你背不下来的。你现在才开始背,我们投入的时间还不够。白天我们还做了许多其他的事情。现在需要多花时间练习,练习多了就熟悉了。这样你现在就可以在纸板上写更大的乘法表了,每天在校车上就可以自己复习了……”

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实。

再比如多给孩子布置练习。一种方法是让这成为一种“惩罚性”的练习,孩子们带着屈辱在做;另一种是把这变成一种“胜利型”的练习,孩子们像冲锋或比赛一样在做。

两种方法,孩子状态不同,效果也不同。

妈妈的话很神奇,因为我们的语言正在塑造孩子内心的对话和思维模式。

父母的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第一种说法是培养一种无奈、悲观、绝望的心态。

我们此刻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决定我们的孩子以后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如何应对,怎样的内心对话!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对自己做什么,现在就对他做什么。我们用语言给孩子一个“是”的世界,一个“是”的世界。

如果你这样说话,你的管教会更有效

我相信家长们都听说过一个道理,应该用积极的语言来教育孩子。但是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为什么?

第一,家长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语言;第二,对孩子说正面语言的习惯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有时父母意识到和孩子说话时应该使用积极的语言,但几天后又回落到旧的语言习惯中;第三,家长没有看清楚对孩子说积极的语言有什么好处,所以觉得说不说没多大关系。

哪些是积极向上的语言?有哪些负面语言?随身带一碗水,你说:“小心点,别洒了!”

这是负面语言;你说:“好好伺候它,慢慢走,嗯,挺稳的!”这是积极的语言。

孩子做作业很慢。你说:“快点再来一遍。十点前不能睡觉!”这是负数

脸语;你说“我们快点提高效率,然后就可以走了……”这是积极的语言。

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狂热的负面语言爱好者,提醒孩子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职责。

语言,决定思维方式

为什么说积极的语言如此重要?

首先,孩子对语言的接受往往是零碎的。比如你说“小心别洒了”,他也能理解“不要”的意思,但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洒了吧”。从心理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对消极的事情印象更深。这叫“负偏好”,是人类多年进化造成的,因为它能让原始人活下去。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当这种不好的东西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蔓延开来,就会下意识地影响他的行为。因此,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对孩子有着非常不同的心理暗示。

我们经常发现,你一提醒他不要洒,他就真的洒了。这时候父母会继续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刚说完……”当然也不能说孩子犯的错都是家长提醒造成的。但我怀疑,有时候,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孩子更不自信,更担心,所以很容易让他们发挥失常,所以这里的因果真的很难讲。

其次,积极的语言是引导孩子向前看,往好的方面看;负面语言是引导一个孩子向后看,鼓励他向前看,担心,甚至恐惧。所以,这也关系到孩子情商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种乐观的思维方式,一种敢于挑战,坚持不懈,面对失败和逆境更加沮丧和勇敢的性格,而不是一种总是把安全和保险作为做事动力的防御性思维模式。

语言是外化的思维。我们成人的语言是儿童思维方式的典范。甚至父母的语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会成为孩子头脑中的内部对话模式。

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我们无意中的语言塑造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有意识或潜意识的信念。所以要改变语言习惯,多正面说话,正面引导,少用恐惧,少用不好的东西威胁孩子。这是积极教养的第一步。

将“管理”改为“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孩子说“不”。我一直倡导和孩子“真诚沟通”。我们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内心诚实。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往往需要优化。

我们很多人都“浸泡”在父母的负面语言中。从小到大,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大概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没有改进,那么我们本质上就是在用过去艰难环境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

另外,父母需要能够审视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发现你是在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是在利用沟通的机会来发泄你的焦虑和恐惧。

太多时候,孩子无辜地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桶。然后,当父母清空了自己的情感垃圾,就开始责怪孩子惹的麻烦。你想想,存那么多垃圾闹,是孩子本能的保护反应;不,你应该担心它——迟早,垃圾会出现在其他地方,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们应该长期关注积极的事情。其实这是教育中的一个大话题,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教育。很多家长朋友问我,这种情况下,我到底该不该管?不管怎样,他的问题会更严重;管他呢,就是烦。我建议家长彻底改变“管理”的观念,变成“给予帮助和支持”。

我在建议中经常这么说:先放下这个行为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难处,怎么帮他,给他什么办法。

这孩子有点不对劲。不要慌,不要围着问题转。把精力放在基建上,想想哪里可以多做些“扶正”。

比如一个孩子在作业上混日子,什么都做,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督促和胁迫,而是如何教会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增强他的学习兴趣,想办法给他有趣的事情去期待。

孩子胆小,不爱交流。我们平时要努力建立他的信心,同时教会他沟通技巧,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

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时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比看电视更有趣的活动,并通过自己少看电视来树立榜样。

孩子撒谎。我们要改进管教方式,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让孩子在我们眼里安全犯错,同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不合理的需求,认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这孩子太粘人了。我们要给他安全感,平时高质量的陪伴他,逐渐给自己留一点空的空间,给他提供更多接触其他家人和外人的机会。

孩子不讲理。我们应该多关注他的情绪,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孩子总是和小孩子打架。我们要反思,是不是在家里太以他为中心,在哪里都太满足他;是否教他社交技巧;他是否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他的语言清单第二章需要改进吗? 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软弱。

……

总之,如果你围绕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那只是表面的“教育”;方式不好,就会变成倒逼。同时,家长恰恰错过了进行真实深入教育的机会。这样父母就越来越焦虑,会极其沮丧地发现自己已经尽力了,其实问题越来越多。

养孩子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一般来说,正面教育并不是让我们时刻小心不要说话,而是需要父母发自内心的积极正面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你说的自然是正面语言,你做的自然是正面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4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0
下一篇2022-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