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区分溺爱和溺爱吗?溺爱和溺爱的区别是什么?溺爱和溺爱不是行为不同,而是出发点不同。父母应该如何把握溺爱和纵容的尺度?
溺爱和溺爱并不是行为上的不同,而是出发点不同。溺爱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需求,溺爱是为了满足照顾者本身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伪装成孩子的需求。孩子自身成长需要的爱就是爱,而且越多越好,因为孩子是不能惯坏的。满足照顾者需求的爱是溺爱,越少越好,否则会吞噬孩子。
什么是溺爱?
有一个母亲,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每次邻居家的孩子吃巧克力,她都只能眼巴巴地咽下口水。当这个妈妈有钱,可以摊开手随便吃巧克力的时候,她就怕胖。于是在家里买了各种巧克力码,每天强迫2岁半的孩子吃几块。有一天,孩子实在受不了了,哭着求她:“妈妈,请你放过我吧!”
这是标准的溺爱,因为孩子吃巧克力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换句话说,孩子是在给童年的妈妈吃巧克力。
浙江湖州有一个高二男生,体重近300斤。他几乎患有所有可能由肥胖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因为他太胖了,他的学习和生活都成了问题。甚至在课堂上,他也多次突然睡着,醒不过来。孩子妈妈说,平时工作忙,孩子的饮食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爷爷奶奶总怕他吃不饱,每天都给他准备尽可能多的好吃的。
基本上可以肯定,爷爷奶奶曾经有过吃不饱的童年,他们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现在生活好了,他们也吃不下了。他们只能把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孙辈身上。看似全心全意为孙子好,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缓解童年对饥饿的恐惧,补偿童年对食物的饥饿。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层面的活动。爷爷奶奶不知情,却可怜这个胖孙子。为了满足自己潜意识的愿望,糊里糊涂地把自己吃成了肉球。
有个笑话。孙女去奶奶家。奶奶看到后很开心:“要不要我给你做点吃的?”孙女也很开心:“不用了,谢谢奶奶,我不饿!”奶奶很疑惑:“我没问你饿不饿?”
我做饭是为了满足我奶奶看到孙女就想“意思”一下的欲望。跟你饿不饿没关系。
山西太原有一位90后妈妈,为了给2岁的女儿过生日,办了一场t台秀。t台秀上展示的奢华童装,是这位妈妈这两年在美国、香港、韩国等地给女儿买的。前后只花了近百万,一件貂皮大衣加一个小皮包的价格就超过了十万元。
也是溺爱,因为这是母亲给自己的秀,孩子只是个幌子。
说到溺爱,就不得不说那个少年李某某了。网上消息称,李的母亲原名叫刘,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我猜应该是“拜托兄弟”的谐音。请,招,来,盼,邀,叫哥哥。这些女孩的名字,既是父母对生儿子的热切期待,也是对这个女孩的极度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父母颓废的眼神迎接,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是另一个生命的医学引子,她的价值感可想而知。她可以通过努力出人头地,成年后也可以改掉这个可恶的名字,但她无法弥补童年的缺点,因为她再也回不到童年了。
那种感觉吃了我的心和骨头,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她觉得自己可以重生,于是她想用孩子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于是李某某开始了自己的非自愿生活。4岁学习钢琴,5岁成为申奥大使,8岁成为书法协会会员,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13岁赴美留学,14岁拥有宝马,15岁开演唱会。这不是他儿子的需要,而是他妈妈的需要。母亲又靠儿子生活,她活了两条命。儿子在哪里?你只能靠殴打保安、保姆、同学、队友、飙车、伤害他人、被劳教、轮奸妇女被判刑来挣扎度日。这个看似出轨的孩子,其实是被妈妈给困住了。这就是溺爱造就的“最好”。
什么是养尊处优?
女性朋友的儿子小学一年级。外教为了训练她的写作,在教室里藏了一个女巫娃娃,告诉孩子们女巫失踪了,让他们每天给女巫写一封信,写够了信,女巫就会回来。孩子信以为真,每天晚上都认真地给女巫写一封信,把给女巫的礼物放在信的旁边。母亲只能每天等孩子上床,悄悄把信件和礼物拿走,然后模仿女巫的语气给孩子回信。怕孩子认出他的笔迹,只能用左手写字。过了几天他疯了,就偷偷求外教赶紧把女巫换回来。真的是势不可挡。
这就是养尊处优。
还有一个哥们,两年前喜欢跑马拉松。他一直注重参与,从来没有跑全马。去年深圳马拉松他跑了半马,7岁的儿子在终点的照片墙上郑重留言:希望爸爸明年能跑全马,我要和爸爸一起练跑步。我儿子签了,他也签了。为了兑现对儿子的这个承诺,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柏林马拉松。报名后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训练,在深圳闷热潮湿的夏日里不敢懈怠。第一次有人在训练马拉松配速跑30公里的时候差点崩溃。但为了给儿子做个榜样,我咬紧牙关坚持下来,想着就算最后没有跑完,也要让儿子看到我至少很努力。今年9月在德国柏林比赛时,35公里处儿子的加油、拥抱、亲吻的鼓励让他感觉打了鸡血,第一次用了4个多小时完成全程马拉松。他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发表在一本很短的书里,书名是《外冷内软》,感动了无数爸爸。光是奖励就有1000多个,打破了当时的奖励记录。
这是一个好父亲,在这样的爱下长大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类似的事情,出发点不同,性质也不同。
一个2岁半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现在刚上幼儿园。他遇到了一些困难,不愿意去幼儿园。他奶奶马上说不行,他就等半年再去。这就是溺爱,因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奶奶的价值感突然降低,觉得自己没用了,所以希望孩子越晚上幼儿园越好。
又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不想上学了。他妈妈一方面安慰他的心情,一方面问他:“要不要我给你请一天假,在家调整一下?我需要陪你吗?”这就是爱。因为母亲理解孩子的需求。
有个妈妈生了第二个女儿。10岁的女儿有点羡慕嫉妒恨。有一次,她妈妈给小女儿冲奶粉,大女儿也想喝,她妈妈又拿了一瓶给她冲奶粉。两个女儿躺在床上一起喝奶粉,她妈妈觉得很开心。这就是爱,因为母亲理解大女儿的需求。
也是孩子的生日。网上有一张李燕7岁生日的照片。当时,王菲和李还没有离婚。照片里有七个人。李嫣捧着小蛋糕,身边围着六个大人:李、王菲、梁朝伟、、那英和(那英的老公)。整个画面温馨低调。说的俗一点,这六个人都是娱乐圈的。
满足孩子自身成长需求的爱,就是娇惯。越宠越好,因为孩子是不能惯坏的。
满足照顾者需求的爱是溺爱。溺爱越少越好,否则会吞噬孩子。
李在微博中写道:“昨天颜二刷屏了。在为她可爱的笑容感到高兴的同时,我责怪自己的管理疏忽。毕竟这个年龄不适合面对社会。成长的路还很长。和她商量后,我关闭了自己的公众号。感谢关心和喜欢我的朋友们。爸爸居然看了好几遍。”
这段话我看了很多遍,不禁暗暗赞叹。它不仅是我女儿的庇护所,还以平等的尊重灌输给我,充满了深深的爱。有文化!不管我喜不喜欢他的作品,我都佩服他是个好父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