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四肢的蹲,更是“心灵的蹲”。以平等的姿态开始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孩子“直视内心”。
我小时候没有玩具。
有一次,我的一个表姐从外面打工回来,给我带了一个小娃娃:金色的头发,会眨眼的大眼睛。
我收到玩具时,心里充满了喜悦。我很喜欢我的娃娃,也很珍惜。不允许任何人碰它。
一天,邻居带着她的儿子肖勇来到我家。肖勇的妈妈和我的妈妈在聊天,我们在她们旁边玩。
肖勇想玩我的洋娃娃,我不想给他。我妈说:“他玩这个有什么不好?”
肖勇见我还是不愿意给他,就冲过去抢。我着急的时候咬了他一口,他哭了。
我妈冲过来骂我:“给别人玩怎么了?这么小气?”
那个布娃娃早就不在了,但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两个大人居高临下的指责我小气,训斥我不分享,那种孤独和无力感。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我当时正好处于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已经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拒绝和别人分享任何东西,连我妈都拿不到自己拥有的东西。
其实这是我对物权归属的实践——通过物权归属的实践——通过对货物所有权的确认来知道我与货物的关系。
可惜他们不懂。
长大了,他们偶尔会提起,觉得好玩。
说我小时候一点都不大方,对东西很保护。以及他们对我有多宽容。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觉得恐怖。
我理解他们。比起打我,他们的行为已经足够克制了。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后
我发现每个家庭都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
大人以为自己付出的够多了,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另外一回事。
孩子认为自己很努力,但得不到大人的认可。总觉得孩子不够优秀。
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有一家幼儿园。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去画一个他们看到的生活场景。
一个小孩画了一幅和妈妈一起购物的画:四周都是腿。
老师觉得不对,让他回去重新画。正好校长路过,就让老师蹲下来看看。
老师这才发现,他在孩子身高上看到的腿,真的都是各种腿,真的把孩子吓到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去和一个比我们高很多的人说话,我们就要把头仰着,不仅脖子会不舒服,心理也会有压迫感。
如果我能再把孩子养大,我会先蹲下来,然后轻声告诉他们。
[/h ————(英语)黛安·瑞曼斯
教育者要“蹲下照看孩子”,要和孩子保持同样的高度,要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尊重和理解孩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育工作者才能更了解孩子,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
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孩子不仅不领情,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的世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成年人的人生观强加给孩子,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也应该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
其实我们错了。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迎接父母,高高兴兴的离开幼儿园。
就在这时,突然听到涵涵在哭,循声望去。涵涵的妈妈在训斥她:难道你不想放学就走吗?明天再来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老师走过去问韩寒:韩寒怎么了?
小家伙抽泣着说:“妈妈说早上用她的自行车来接我。”
韩寒妈妈:“那我们先回家吧,然后骑车过来。”韩无奈地点了点头。
韩寒妈妈无奈的说:
不知道最近怎么了。想做什么事就得按她说的做,不然会哭的。越大越麻烦。
我们跟韩寒妈妈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敏感期。我们要蹲下来理解孩子。俗话说,孩子的成长,猫一天,狗一天。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下来接受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四肢的蹲,更是“心灵的蹲”。以平等的姿态开始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孩子“直视内心”。
跪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跪下,以平等的心尊重孩子,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写道: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歌德·费伯(WilliamGoetheFaber)曾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把他们当作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给予他们无限的关怀。
我们的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灵魂。首先要做的是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唤醒孩子。
孩子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渴望被尊重和理解。
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
只有两根相同高度的水管才能在两边流动。如果一边高,另一边低,水只会流向较低的一边。
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攀比,用温柔的态度对待孩子。
孩子是不断发展的。贴标签会固化孩子。但是,孩子小的时候,是有个体差异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不能跳一级。
面对孩子,我们首先要蹲下来,平等地尊重他们。
愿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成长的伴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