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孩子玩游戏是不可能的。而且孩子玩游戏有助于提高智力发展,有利有弊。那孩子这样玩游戏就不会被游戏玩了!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手机游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说到电子游戏和孩子的联系,我相信家长有自己的判断,允许孩子玩,但绝对不希望孩子沉迷游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游戏上瘾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防止孩子沉迷其中。
游戏让人上瘾的原因不可否认,电子游戏具有很强的成瘾性,那么游戏的魔力从何而来?其中有两个原因——游戏自身机制和玩家自身因素。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事实,什么样的行为是成瘾。其实上瘾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不断刷新微博,把邮箱里的未读邮件全部看完,不断整理房间,一口气看完一部电视剧,这些都是容易上瘾的行为。
表面上看有点像强迫症,因为没有人引导你坚持做这些事情。但其实这些行为和沉迷游戏背后的机制是一样的。游戏只是开发者为了留住玩家,在游戏中应用人们的惯性心理。
游戏的自身机制人会本能地去追求目标,而游戏会把目标具体化量化:给你每一关一个等级,给星星打分,记录通关时间,列出玩家的成绩,这会让你对未实现的目标更加迫切。
上瘾的另一个动机是渴望,游戏总是给人渴望:你总是认为我能做我能做的,差点过,差点赢,差点画ssr。
大部分游戏都包含社交功能:加好友,组队刷boss。这样一来,游戏中朋友之间的羁绊也让你很难完全退出游戏。
游戏新运气:刚入局的时候,好像很幸运的得到了不错的装备。玩了一段时间,这种运气就没了。两者巨大的差距让你不服气,总以为继续玩下去,一开始就有好运。
最近开发区和玩法电路:当你开始挑战时,如果太难,你会急着撤退;如果太简单,你会感到厌烦。所以游戏设定总是在难和简单之间,给你继续下去的动力。基本上游戏都是提供新手指导的,你会在跟系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随着你的操作越来越熟练,游戏的难度也在不断升级。这个过程不仅能让你高效学习,还能享受学习的过程。
游戏者本身的因素除了游戏设定本身的机制,玩家自身的条件也是影响是否沉迷的重要因素。
缺爱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他们就会寻找其他渠道来弥补这种空的不足,而游戏恰恰是最方便、最易接近的。
缺乐趣有些孩子长大后缺少课外活动。家长想不到带孩子玩亲子游戏,也不经常去户外探索各种新鲜的游戏活动。由于缺乏其他爱好,他除了游戏没有其他消遣,自然很容易沉迷其中。
青春期最容易上瘾的年龄是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最强,无论游戏难度如何,都很容易上手。而且这个时候孩子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最强,快感和愉悦的体验远远好于其他年龄段。
青春期即将成为一个成年人。孩子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事情,很容易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他们的痛苦。孩子在青春期学业压力大,容易把游戏的虚拟世界作为放松、发泄的手段,甚至把游戏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
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小,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所以游戏的社交属性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接触游戏的年龄美国儿科学会报告建议,18个月以下儿童不宜接触电子产品;18-24个月的孩子可以看优质节目,家长必须陪同;2-5岁的孩子每天在屏幕前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在与人交往中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在幼儿阶段,他们的大脑执行控制力较弱,一旦开始玩游戏,就很难控制自己。虚拟游戏也会占用他们开发其他能力的时间,把他们和现实混为一谈。电子产品也会影响他们的视力。
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适当接触电子产品,但要严格限制孩子的玩耍时间,鼓励孩子把从电子产品中学到的东西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好游戏长什么样看完这些,你已经知道游戏为什么会上瘾了。禁止孩子玩游戏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知道了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避开雷区,为适龄儿童选择好的游戏。现在大部分网络游戏其实都是为17岁以上的人设计的,这种充斥着大量竞技和充值元素的游戏是非常不适合孩子参与的。
在给孩子选择游戏时,不仅要关注游戏的质量,家长也必须提前进入游戏,感受这个游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也是让你和孩子接触游戏后,在游戏中有共同话题。
一款高质量、适合儿童的游戏,有几个标准:
1。最好玩单机游戏,避免社交。
2。在剧情、画面、背景音乐设计上有很好的品味。
3。不容易上瘾:比如不需要充值,也不需要通过长期在线提高技能。
4。可以拓展某一领域的知识,引起孩子的兴趣,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通常可以根据这些原则来选择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