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的特点,第1张

宝宝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

宝宝的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婴儿附件安全模式有多少种?知道这四种安全的依恋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女儿一岁多一点。从她出生开始我就看了很多育儿书。但是现在有点迷茫了。不知道是不是孩子的安全感出了问题。

每天上班前,我都会和她说再见。她陪在奶奶身边,看着我离开家,不怎么哭。她最多哼两声。当我回到家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有时候一下子就很开心。很多时候,她要反应过来,然后就会开心,伸手要我的拥抱。

如果休息日我在家陪她,我会因为我捡东西或者上厕所,隔一段时间就跟她说等着别动。她通常呆在原地。有时候她会吠叫尖叫,我会用声音回应她,直到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反正我走的时候很少哭。

我想问的是,我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了吗?不是回避型的吧?

回避型依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做一个科普。

依恋是孩子与特定个体(最稳定的依赖者,一般指父母)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

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内容。没有人。

实证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依恋模式可以预测儿童18岁以后的依恋模式。

或者我们可以说,我们早期重要的人际环境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这种影响在3岁之前最为显著。

心理学家一般把依恋模式分为四种:

  • 一个是安全附件。

  • 妈妈要离开一小会儿,孩子哭着想要抓住她。然而,在母婴观察的实验中,母亲被研究人员指示,不得不离开。看到妈妈离开,孩子哭了。哭了一会儿,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开始游戏。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孩子当然很兴奋。他张开双臂,得到了他准妈妈的拥抱。在和妈妈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可以玩自己的游戏了。

    对于安全的孩子,父母大多情绪稳定,继续给孩子优质陪伴。这样孩子心里会内化很多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情商会很高,人和他在一起会很舒服。如果你需要他,他有足够的能量给予;如果你离开他,他不会感到被抛弃,崩溃和不必要的怨恨。

    因为在他和父母早期的关系中,他就已经确认了我的可爱和可贵;这个世界是可信的,是有希望的。

  • 一种是回避型依恋。

  • 就是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反应。拜托,妈妈,他们好像没有反应。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如果有仪器测量他们的心跳,会发现无论妈妈离开还是回来,孩子的心跳都会加快。他们不是不在乎,而是过早地学会了压抑和克制。

    对于回避型孩子来说,父母大多情感疏离,很少给予孩子温暖的共情。比如孩子的宠物狗死了,大人可能会说:“就是一只狗,大不了再买一只。”而不是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你现在一定很难过。”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更喜欢和机器在一起,而不是和人在一起。

    他们在情感上是孤立的,在亲密关系中极度需要距离感。他们通常独自承受太多负面情绪,容易出现身体病理反应。

  • 一个是矛盾依恋。

  • 就是妈妈走了,孩子会一直哭,一直喊。妈妈走的这段时间,他玩不了,因为他根本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妈妈回来,他会闹,甚至会打她,表现出一种难以安抚和纠缠她的状态。

    矛盾的孩子,父母大多不稳定,大起大落不靠谱。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腻在一起。当你心情不好/孩子犯错时,你会一下子冷若冰霜,甚至情绪和行为会失控。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充满焦虑和依赖,害怕被抛弃,充满控制欲。

    我们所知道的那种习惯于妥协、退让和讨好的人,或者在关系中控制欲很强的人,就属于这种。说白了就是怕被抛弃。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那种一分手就把对方撕碎,甚至动不动就报复对方的伴侣,就是这种矛盾依恋的极端表现。

  • 最后一种是无序依恋。

  • 就是妈妈走的时候,孩子想留住妈妈,又不知道怎么办。呆在你痛苦的地方,进退两难。

    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会张开双手,但会后退。

    为什么?他很爱妈妈,但是爱她真的很痛。

    他爱的人,也可能是给他最大痛苦的人。

    这些孩子长大后大多不会进入亲密关系。

    当然,这种模式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是因为不合格的照顾者造成的过早伤害。

    一般来说,安全是最理想的依恋模式。后三种是有问题的依恋模式。据统计,60%左右的人属于安全依恋,剩下的40%属于不安全依恋。

    在对依恋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承认依恋在童年时期受到损害,但成年后确实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是被爱的,是被支持的,那么内心的焦虑和压抑就会少很多。

    但如果一个人决定:我孤独无助,没人喜欢也没人愿意爱我,那么我内心的焦虑和压抑就会飙升。

    问问题的妈妈一定是意识到了这些后果才开始担心的。

    然而,对比以上四种模式,提问的母亲并没有看出她与女儿的互动和依恋有什么问题。母亲离开,孩子会有依恋;妈妈,等你回来,孩子会有求爱的需求,很容易被安抚。

    最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同时要和奶奶搞好关系,这样妈妈不在的时候焦虑感就不会那么突出了。

    其实只要父母这么有感知力和反思力,孩子的依恋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另外,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依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个有洞察力的父母总是有机会改善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个经常和妈妈在一起的2岁小孩,妈妈走了会哭,妈妈回来马上会安慰他。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是一个安全的附件。

    但是如果这个妈妈要出差,突然离开孩子一个星期,那么当这个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显得很焦虑,很粘人,她去哪他就跟到哪。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状态属于矛盾依恋。

    但是,只要妈妈在后期能给孩子优质的陪伴,孩子依恋的伤害就会得到修复。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是矛盾型依恋;但是,当你在18岁做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近20%的孩子成为了安全依恋。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青春期——一个宝贵的融入期。如果童年经历了安全依恋的伤害,当青春期到来时,孩子能得到良好的包容和精神关怀,依恋类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青春期还是错过了怎么办?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有五年以上稳定的、爱的伴侣关系,或者两年以上强化的、规律的心理治疗,亲密依恋模式仍然可以得到有效修复。

    当然,年龄越大,安全依恋越难修复。所以,如果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

    没那么难,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

  • 在孩子3岁之前,主要依赖者(母亲)尽量不要离开孩子超过三个月。这个数字来自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分离3个月以上会导致创伤。所以,请不要在孩子3岁之前和他长时间分开。即使要短时间离开,也需要保证孩子熟悉、信任的第二依靠人的存在,比如爱孩子的爷爷奶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父母的缺失。

  •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尽量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也不是说,作为母亲不能发脾气,不能失控。只要你保证自己的状态大部分时间都是稳定可控的,对孩子的反应是敏感的,有爱心的,就足够了。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学会换位思考。做到这一点是一个挑战,父母需要意识到并成长。

    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之前有后悔的事情,那么就不要再内疚了,做好自我修养,把握好现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为孩子人生的第二次心理重生做好准备:青春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2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