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年级。她每天做不了作业的时候总是叫她帮忙。
“妈妈,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你给我讲讲吧”。
“妈妈,这个字怎么读?请帮我查一下。”
这位家长真的很头疼。他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大了,但他们在学习上有困难。他们甚至不用大脑。他们总想着依靠父母,有时候即使不想尝试也放弃了。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呢?今天,边肖将给父母们三招!
父母喜欢帮助他们的孩子
孩子依赖性强,不愿意独立思考
很多时候,孩子不想思考是因为父母急于帮忙,又爱打断孩子,让孩子没有时间思考和尝试。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在一个商场玩拼图,听到旁边一个妈妈一直这样跟她的孩子说话:“哎哟,这个不是这样拼的。我得把它放在那里。”“哦,你说得不对。看看妈妈做了什么。”结果孩子打了五分钟就跑去搭乐高了。母亲跟在屁股后面说:“你怎么不坚持?你们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玩过。”
其实不是孩子不喜欢坚持。而是妈妈太没耐心,总是急于给孩子示范“正确的玩法”,让孩子失去了思考和尝试。久而久之,孩子会依赖父母,不再愿意自己动脑。
应对方式:
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独立思考,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一件事时,他是在给予指导。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当他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时候,即使对你来说是浪费时间,也要让他们完成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有空的思考空间,做完一件事就会有成就感。孩子慢慢积累经验后也会更努力,更有动力。
外界太多负面评论
打击孩子的信心
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攻击孩子,针对孩子的良心,攻击孩子的情绪,然后用轻蔑、不屑的眼神来激起孩子的罪恶感,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对话:
“你跟你爸一样蠢。看来你也不是学习的料!”
“早知道就不让你上学了!”
“如果你这次能考第三,我的名字就倒着写了!”
可爱的心理很奇怪。打击,嘲讽,冷漠,一次两次,无所谓。如果害怕,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慢性病”。
父母一味的批评指责,是想启发孩子,却事与愿违,让孩子深感挫败。他们总觉得“我做不到”。时间长了,他们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即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不喜欢尝试甚至直接放弃,因为他们习惯了失败的感觉。
应对方式:
父母要对孩子宽容、理解、支持,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如果经常发现孩子有“不自信”的感觉,家长就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对孩子过于苛刻,导致孩子做事缺乏自信。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光说“你很棒”、“你很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表扬一些小点,比如“你自由泳的姿势比上次好多了”、“你现在弹钢琴比上次熟练了”。
对孩子的感情很深。孩子觉得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所以会继续努力,不会轻易放弃。
孩子还没准备好
任务难度超过能力,容易放弃
边肖也犯过一次错误。记得有一次带大宝游泳。我真希望他能从2米高的跳板上跳下来。经过长时间的鼓励,大宝不肯跳。最后我说:“你看,其他小哥哥小姐姐都跳了。你能做到,对吗?”大宝直接哭了,我有点不满意。
回到家,我反思了自己。跳下去的小哥哥小姐姐八九岁,儿子才七岁。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就期望孩子达到八九岁的水平。确实有点为时过早。
所以,当孩子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时,也会不愿意尝试,轻易放弃。
应对方式:
给孩子一个难度适中的任务,让他们通过“跳”来达到。
是为了让孩子突破自己,但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跳”,而不是吓唬孩子退缩。这时候给孩子一些帮助,帮他们制定一个计划,或者调整任务的难度,给他们适当的引导,给他们一个继续前进的动力。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毅力,也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坚持”、“努力”、“不放弃”的。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参照和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