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好,胜过枯燥的说教和严格的纪律。孩子的行为是他父母的翻版。
周末,邻居家带着孩子来我家吃饭。
小的长得很好看,就像年画里的男娃娃,眼睛亮亮的,一副乖巧的样子。真是受宠若惊。
但是没过多久,我对他的印象就彻底改变了。
孩子到了别人家,一点身份都没有。很快他就开始在地上跑来跑去,打滚爬,上蹿下跳。
小脚丫沾上灰尘后,跳到茶几上开始跳,把糖和瓜子踢得到处都是。然而,他的祖母却喜形于色,欣赏着孙子的活泼可爱。
他吃饭的时候什么都用手抓。他动作太猛,打翻了盘子。桌子上有一碗西红柿鸡蛋汤,他居然把手伸进去,搅了搅,蘸了蘸。
我跟他说了几句话,他终于好了。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把两只沾满卤汁、油水和蔬菜汤的小手按在雪白的墙上,产生了两个大手印,然后转过身来,得意地对我笑了笑。
我睁大了眼睛,孩子的奶奶却笑了:
你看我家宝宝,会玩。
另一方面,孩子的母亲却称赞他聪明有创造力,还学会了用手指画画。
我坐在旁边,一路尴尬。
后来我跟另一个邻居说了这件事。邻居一副深受其害的样子,吐槽道:
别提了。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这样,而且已经习惯了。
那次他们去我家,小男孩不喜欢我,就在布艺沙发上撒尿。
我跟他奶奶抱怨,她却指着污渍说:‘这是个好东西。你知道男孩的尿液有多珍贵吗?我好生气,我怕你弄脏了我的沙发,还是你给了我祝福?
我听了,哭笑不得。
父母爱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很棒。他的放纵是活泼的,他的粗鲁是大胆的,他充满了优点。
然而高尔基曾经说过:
爱你的孩子。母鸡会。教育他们是很重要的。
爱孩子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育儿观。孩子还小,还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刚需要做父母,所以要给他定一个准则和规范。
如果孩子调皮捣蛋,家长还一味的表扬和溺爱,那么孩子就会被纵容,变成熊孩子,为所欲为。
如果父母能懂得及时制止,让孩子停下来,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被修正,习惯也会得到改善。
熊海子是父母用的,但好孩子也是父母管的。
曾经有个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标准的熊海子。
因为父母结婚多年,只生了她这么一个孩子,我恨不得把她含在嘴里,捧在手心里。
渐渐地,她变得特别不守规矩。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妹子手里拿着一根麻花。她贪心,伸手就抢。
因为没抢到,用力抓伤了某人的脸,留下十道殷红的沟痕,血迹斑斑。
家长在附近看到了,没有阻止。反而挺开心的说:
我女儿真的很好。她以后再也不会被欺负了!
家里人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壮胆。很快,她变得越来越任性,不仅随意打人,还随便骂人,脏话连篇,说话无拘无束。
后来邻居一看到她,就赶紧把孩子抱走,不让孩子和她玩。
没有玩伴,她开始自娱自乐,和自己玩过家家。
有一天,她看到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路边走,就抓住一只小鸡,用一块玻璃把它的肚子活活剖开,取出内脏,铺了一地。然后满意的向我妈炫耀,说这是她做的菜。
妈妈看到那只死鸡的时候惊呆了。她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可以杀了她,所以她被暗算了。
这位母亲突然意识到,如果继续纵容女儿,对她没有任何好处。
一方面是因为她太调皮,其他孩子会疏远她,让她在童年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无法融入群体,体会到友情的温暖。
另一方面,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是错的。如果你不告诉她,她永远不会非黑即白的争辩,她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俗话说,不要小家子气。年轻时偷针,长大后偷金;小时候,我敢攻击无辜的鸡。长大了才知道有多危险。
从此,她家的教育方式开始转变。
有一次,她妈妈值夜班,故意带着她,把她安排在单位的宿舍。
她一个人在宿舍呆了很久,蜷缩在床边,害怕周围的寂静和孤独。
然后我妈回来了,给她煮了点面条暖暖胃,然后问她:
你一个人害怕吗?
她说:
我好害怕。
妈妈告诉她,孩子小的时候不能离开父母的陪伴,不然会很痛苦。
因为刚刚独自经历了孤独,妈妈的话一直萦绕在心头。
然后,我妈告诉她,小动物也是一条生命。他们也是孩子,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应该开心,和父母在一起。
然后她突然想起来她杀的那只鸡。她明白,当她抓小鸡的时候,没有妈妈的小鸡一定非常害怕,但当她杀了小鸡,它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多么悲伤。
从此,她渐渐开始学会尊重和敬畏生命。
在此之前,她觉得自己是公主,是婴儿,拥有杀戮和夺取世间万物的力量。
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
但是,当她妈妈教她明白了道理,她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从自己到别人。在妈妈的不断引导下,她举一反三,不仅开始善待弱小的生物,也开始对身边的小朋友友好起来。
到了小学的时候,原本惹人厌的熊海子已经不见了。她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萝莉,校园里的萌娃,对人很有礼貌,受到老师同学的喜欢。
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比较强。它们像橡皮泥一样柔软多变。如果能抓住这段时间,做好改变,就能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一个好的起点。
因为小孩子精力充沛,所以有时候会皮一点。
几乎每个家长,或多或少都见过一些调皮捣蛋的行为。但只要培养得当,并不能内化为习惯,固化为特色,以免成为真正的“熊孩子”。
我们不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同理心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学生曾问他:“如果你有一条人生法则,那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孩子有同理心,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就不会让人觉得难过或不方便。
共情,情商理论中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从而理解对方,关心对方。孩子的共情是敏锐还是迟钝,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刚才的故事里,家里人一开始很纵容,放任自流,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为别人着想。但是,当父母正确干预后,孩子的行为模式会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1。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欺负了孩子,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自己还原场景,让他把自己放在被欺负的位置上,从而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发展敏锐的同理心,明白行为的界限。
2。以身作则
孩子会观察大人的行为模式,然后以大人为榜样。如果大人为他人着想,尊重礼貌,孩子也会效仿。
古人云:“正直之时,言出必行。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
自己做好,胜过枯燥的说教和严格的纪律。孩子的行为是他父母的翻版。
3。求攻击行为的内因
有时候,孩子大吵大闹,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关注。
然后,不要忽视你和他的陪伴,这样才能弥补缺失的温暖。还要告诉他,当他需要关注的时候,可以直接和父母沟通。不要大吵大闹,让他身边的人觉得不方便。
有时候,孩子打骂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狠毒,而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很优秀,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既然这样,那就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觉得别人优秀,就互相学习,互相追。
了解孩子表面行为的内在动机,才能治标治本。
二。为你的行为承担后果
当孩子有过错时,家长要能正确归因。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打碎了碗,家长却说“都怪碗”;
孩子把凳子踢翻了,家长却说:“凳子坏了,居然挡了我们孩子的路。”
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会犯错的,从而变得盲目自大,妄自尊大,“熊孩子”式的粗暴就会爆发。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如果你打破了一个碗,你必须清理它;如果你弄翻了家具,你必须把它整理好。
但是,承担后果和接受惩罚是有区别的。
比如有的孩子打游戏打得太多,不想吃饭。然后吃完饭就没饭吃了,就是让他承担后果。而盛怒之下把饭倒进垃圾箱,骂他,就是让他受到惩罚。
承担后果可以让他自然而然的改正自己的行为;而情感上的惩罚对他来说很容易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南京浦口区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名叫小豪。他很调皮,经常把同学打死。孩子们不愿意加入他的班级。
他做错事的时候,父亲没有引导和劝导,而是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使劲掐小豪的脖子,儿子差点死掉。
可想而知,孩子被当众体罚,又丢了脸。盛怒之下,他没有克制,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凡事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惩罚往往并没有让熊海子变得更好,反而在他的内心激起了叛逆。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正视,不要偏袒。让他承担犯错的代价,改变他的行为就好。千万不要变成虎妈狼爸,进行棍棒教育,因为物极必反。
三。避免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一个人受到他人的判断和态度的影响,做出相应的主观反应。
孩子心理不成熟,脆弱敏感,容易受暗示影响。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体验;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孩子否定自己,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如果一个孩子调皮捣蛋,被家人贴上标签:“你真讨厌!”“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人厌!”然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停地对自己暗示,“所以我是个讨厌的捣蛋鬼。”
那你就破罐子破摔,发脾气。就这样,偶尔调皮成为长期不变的特征,并影响他以后的行为模式,从而真正成为传说中的“熊孩子”。
法国历史学家米妮曾经说过:
什么样的人算什么样的人,很快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良好的心理暗示。当他偶尔任性的时候,你要帮他纠正自己,做好人。
我们常说,“小树要砍倒,小孩子要爱护。”
是的,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棵小树。如果你只是宠他,惯他,就像给树施肥浇水。这个时候,树的枝干就会疯狂生长,疯狂伸展。
只有洒药捕虫,适度修剪,才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熊海子习惯了。作为父母,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人,我们真的需要谨慎,不要溺爱,不要娇惯,有不对的地方,鼓励我们。只有修剪好孩子的心灵之树,才能防患于未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