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孩子”的妈妈,表示很受伤!

当“熊孩子”的妈妈,表示很受伤!,第1张

当“熊孩子”的妈妈,表示很受伤!

作为“熊海子”的母亲,意味着她很受伤。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可能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说到孩子挨打,做熊海子的妈妈真的不容易。据观察,有两种父母,一种是“温和派”,他们有说服力,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需要时间来培养或纠正;一种是“强硬派”,认为不能丢下孩子不管,仅仅因为他是孩子就可以“给他时间”。不良行为不仅要立即制止,还要当场教育,直到孩子变好,比如立即道歉(但有些倔强的孩子可以当场和你对峙2-3个小时,不开口)。清理两次,孩子就再也不会有同样的不良行为了。其实“强硬派”和温和派都认可同样的好习惯好行为,只是教育方式不同。

“强硬派”往往看不起“温和派”,认为他们无所作为。停下来,论证,讲道理有什么用?即使是孩子也必须每次都做好。烧鹅,孩子确实长大了,很多行为最后都改正了,习惯也养成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你是坚持一步到位还是温和的坚持,给他们一些解释、限制和示范,他们就能学会其中的规律。

我想,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总是尽力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的父母,即使站在“熊孩子”上,也能从容应对,静待花开。

昨天,我遇到了以前的同事小张。她愤愤不平地告诉我,她被另一个同事小李敲诈了。过去,小张和小李总是走得很近。他们为什么会突然陷入困境?仔细一问,才知道两人都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而小张的孩子爱打人,几乎总是把小李的孩子打得落泪。其他妈妈的孩子大一点,但都被小张的孩子打过。于是小李建了一个新的学步车群,不包括小张。

小张喜安很委屈:“两岁以下的孩子爱动手不是很正常吗?我说他看不懂,打不过他。你也有孩子,你肯定能理解我”。

听了她的抱怨,我说:“我理解你……”我的话还没说完,小张就赶紧说:“对,都是妈妈!这些人根本不了解孩子,心胸狭隘到要死,白交了一个朋友!”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理解你,但我也理解勒索你的人”。原因很简单。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每次被打哭。

我知道小张的意思。现在普遍认为4岁是划分“熊孩子”的节点。3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身心发育不成熟,不能像一个“懂事”的大人一样要求尊重别人的感受。所以社会应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失控行为更加宽容。但残酷的事实是,这个“共识”只是妈妈们的共识,更极端的,或者只是“熊孩子”父母的共识。

你觉得别人要包容孩子到4岁,但是会有人受不了孩子当众哭闹,讨厌那些爱搞事的淘气包。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们在飞机上给宝宝喂安眠药,提前给周围的乘客准备小礼物。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被理解很正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成长的某些阶段,性格与家庭教育或任何教育影响无关。小张不知道的是,我家孩子也爱打人,占有欲强,没耐心。这些性格特征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了。现在,孩子挨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和家人都很头疼。我们查了很多资料,买了几本打人的书,甚至还带他去看了医生。我几乎尝试了我能尝试的所有方法,但是现在我已经快两岁了,仍然没有任何好转。我的邻居和他相反。他非常温和友好。他刚满两岁,但他的大方和大度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他很讨人喜欢。就家庭教育而言,这个哥哥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见不到几次。经常和他妈妈接触,感觉还挺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而且因为工作忙,孩子基本上只有奶奶在照看。不管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说到亲子陪伴,我们真的不比邻居家做的少。但是,在社区广场,受欢迎的肯定是我的小哥哥,而我的孩子则是人们敬而远之的对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遇到高要求的宝宝,性格脾气容易与人冲突的孩子,对孩子影响很大的家庭变故,一时难以化解...只能咬咬牙,自己处理。别人没有义务关心你或者你的孩子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义务照顾好你的孩子。不要说那些没有孩子的人,就算有,也别指望他们能理解你——别人的孩子好养。

有一次去上早教,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几个孩子坐在用餐区吃饭,其中一个看起来3岁多,奶奶还在喂奶。孩子们非常吵闹,到处扔食物。“奇怪”的是,这位老奶奶并没有太多的情绪,似乎对周围人的反应视而不见。她只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安抚她的孩子。她把勺子递到孩子嘴边,试图让她安静地吃东西。

周围的家长不说,但显然都有不开心的表情。奶奶带着孩子离开后,几个“被骚扰”的家长开始窃窃私语。3岁以上的人还怎么喂?让老人带孩子不靠谱。太习惯了!这时候正好早教中心的阿姨来收拾孩子的“烂摊子”,大家都表示同情。没想到,阿姨说了句“没事”,给你讲了这个孩子的故事。

原来这个孩子是早产儿,出生6个月,是双胞胎。男孩住了3个月的保温箱还是没救,只剩下这个有各种并发症的小女孩,全家人都在拼命救她。在花费了近百万美元的医疗费用后,当地最好的医院劝其亲属放弃。女孩的父母抱着她,跪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医生劝不动她,他们只好避而远之。无奈之下,他们把还插着氧气瓶的孩子抱回家。全家人从来不脱衣服,半年见不到访客,全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活了下来。很难想象育儿的过程有多艰难。经历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孩子的父母也决定不要孩子了。

“全家人真的把这个小姑娘当宝贝。”“如果我的孩子从小受了这么多苦,我也不能不惯着她,”姑姑说。“其实,她奶奶是个很好的人。只要孩子父母在,她就帮我打扫。有的孩子就是不好带,大家互相理解就好了。”

是的,有些天使宝宝,甚至是他们的妈妈,都可以自己搞定,而有些睡渣则需要阿姨和老人轮番上阵;有的“放养”能跑赢90%的成长曲线,有的孩子在各种科学细致的喂养下只能在底线上游走...

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评价别人:

为什么几个人照顾不了一个婴儿?

为什么不坚持母乳喂养?

给孩子吃这么不健康的零食?

怎么才能让宝宝看这么久的电视?你为什么这么习惯孩子?你为什么不能控制孩子们的噪音?怎么养这么一个熊孩子...

当我们试图以一种清高的姿态去评价其他孩子和其他人的教育方式时,你有没有想过,那很可能只是我们运气好,没有遇到一个“熊孩子”而已?

给三四岁以下的孩子更多的包容,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作为“本该理解我”的理由。

就像我同事小张在开篇提到的,要想获得其他妈妈的理解,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光是给孩子道歉是不够的。你应该采取教育的实际行动。

因为我家孩子也爱打人,每次我们下楼去小区玩,都很紧张,不敢离开他半步。但孩子往往会毫无征兆地“开始”,总有疏漏。既然发生了,那就不用说了,真诚道歉。不管孩子懂不懂,我们都要当场教育他。不是为了我们才给其他家长看的。只有通过现场教育,我的“熊海子”才能更早的学会交友,融入群体。

从给被欺负的孩子和家长一个交代的角度来说,能赢得其他孩子和家长理解的,一定是你现在的行为和态度。谁在乎你回家被教育100次?当你的孩子做到第101次的时候,你要马上教育它第101次。有几次,当孩子对他下手很重,在对方身上留下红印子的时候,我们会主动把手机留给对方家长。大部分家长不会追究,但可以理解的是,下次见面,别人都会远离我熊海子。

有个孩子很难养。带孩子出去社交前,应该先闭门教育孩子吗?我不这么认为。

邻居家的弟弟,几乎是被我家孩子打哭了好几次之后,唯一愿意和弟弟一起玩的孩子。其实一开始我特别不希望小哥哥过来。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我要花好几倍的精力看孩子。而且我自己也很心疼小哥哥,每次他被打,我都特别难受。但是我弟弟的奶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仍然需要我们的帮助来照顾她。为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朋友,我的孩子用的都是好东西,我一定会给小哥哥买一个。给孩子们做好吃的,经常做双份饭...................................................................................................................................................................

我理解你的“不理解我”,但我不会因为孩子爱打人就带他去有孩子的地方;我不会因为孩子可能会哭就带他坐飞机或者去餐馆.....我会尽力不让他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影响,而当影响已经发生的时候,我只能道歉和赔偿。

养孩子充满了不可预知甚至无法控制的鸡飞狗跳。更何况在婴儿时期,父母遇到哪种孩子真的有运气。孩子今天好不好,往往是“看天吃饭”。有人说其他国家的孩子多安静,多乖巧。我想说,无论是以公共素质著称的欧美还是日本,公共场合都有很多吵闹的宝宝。好的是大人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安静乖巧的行为。

当自己的孩子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快的时候,“熊孩子”的父母心里也是煎熬的。他们的烦躁不亚于周围受影响的人。但这篇文章绝不是呼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我只是真的想感谢那些在母亲们完全无助后,对我们点头、宽容、微笑或者只是保持沉默的人。

谢谢你的理解,你的不理解我也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20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