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长辈有效沟通?众所周知,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在it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有差异。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方式。 那么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与老一辈有效沟通呢?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
其实从我嫁入这个新家庭开始,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和婆婆“同步”,一直在摸索一种同频共振的交流方式。毕竟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的包容和理解。
但我知道,宽容和理解其实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主动迈出第一步,彼此建立良性稳定的沟通渠道。
对于孩子来说,稳定的家庭关系很重要,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一直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和长辈沟通的分寸,这样家庭才能形成合力。我来说说我在沟通时会注意的几点:
为彼此找到合适的沟通渠道
几年前刚和婆婆住在一起的时候,我找不到和婆婆相处的方法。我忍不住“委托”老公做中介,协调很多事情,哪怕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比如晚上不能回家吃饭,或者对之前说好的事情临时变卦,一开始会觉得被认同,也提不起说话的勇气。
但是我自己也知道这种心态不好。总是让老公夹在中间,不仅会让我和婆婆的感情变得更僵,也会让沟通效率更低。有时候我老公忙起来忘了,就变成我在单向交流。婆婆不知道我的情况,容易出现误会。
当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了解婆婆习惯的沟通渠道。我主动找婆婆说话,才发现婆婆和我一样,心里藏着很多话,不好意思说出来。同时,我也感觉两代人的沟通方式很不一样。
对于家庭习惯,她喜欢把目前的问题说清楚,面对面交流。比如我婆婆做饭很好,我希望我能学会做饭。但实际上,我对烹饪不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挑战。我们利用一起散步的机会,边走边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婆婆降低对我的期望,我保证学会最基本的烹饪技巧。
我们之前讨论过 Eric的睡眠习惯,讨论的内容差不多3000字(捂脸)。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主动调整沟通渠道,找到一个让对方舒服的节奏,利用合适的载体恰当地表达想法。这不仅适用于家庭,在工作或其他社交场合也需要这种意识。
积累有效的沟通技巧
找到合适的沟通渠道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沟通都是顺畅的。最难的是面对分歧和矛盾的时候。有时候很多话真的卡在心里,真的很想和长辈好好谈谈,但是万事开头难。它可能会在前三分钟破坏一次谈话,伤害我的感情,让问题得不到解决。
两代人肯定有很多不同。从育儿的理念,行为的方式,到育儿的态度和角度,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强调“求同存异”,因为无论发生什么分歧,整个家庭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
很多时候,真正引起矛盾的并不是对错好坏。是我们沟通方式的问题导致我们说话的时候情绪越来越多。最后,我们为了争论本身而争吵。
而良好的对话往往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比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逻辑,掌握更好的说话方式,不要害怕学习沟通技巧。
我也分享几种落地沟通方式给你平时做练习:
◇当你想给出一个观点->请从换位思考开始
大家应该对意见这个词比较熟悉。当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想/我想”。
我觉得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
我想家里多养一只小狗。
产后三个月想上班。
我不想一直被干涉。
以上都是观点。
观点的表达重点是“我(我)”,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提供证据来说明我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比如针对以上观点,我们会解释“孩子需要独立”,“小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上班让我有了价值感和意义感”,“我有我的小家庭,不应该被干涉”。但是这个解释听起来是不是立马给人一种距离感?很容易让长辈觉得我们在排挤他们。
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说服的沟通技巧,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观点”本身对对方的影响。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当我们说“我觉得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时,那是一种看法;但是如果我们说,“为什么我们不试着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照顾自己?”这就是说服。围绕说服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孩子学习自理的过程并不复杂,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也不一样(减少长辈的顾虑)
孩子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让整个家庭更轻松(减少长辈的工作量)
孩子能照顾自己,也能学会照顾别人(安抚长辈的不安全感)
...孩子能自理,培养责任感(明确家庭的培养目标)
这种沟通方式在TED演讲、会议、商业合作中被广泛使用,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对方纳入了我们的关系中:我知道一个改变和建议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多改变,所以我希望通过坦诚的讨论,让对方明白我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没有谁为谁付出,而是一起努力,一起帮助孩子。
长辈发表意见时->:请以事实为重点进行鉴别 。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很多长辈因为成长环境和背景,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他们遇到问题可能会抛出“你怎么连孩子都照顾不好?”甚至陈述事实都让人不舒服。“你这么勤劳,连孩子都照顾不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两个。一种是反驳“妈妈,我哪里没照顾好孩子?”;第二种是自责,“妈妈,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其实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彼此之间的意见冲突。之前收到过很多妈妈的哭诉,感觉跟长辈说不下去,长辈说话太狠。这时,如果我们下意识地反驳或感到自责,无疑会加剧“负面意见”的影响范围,在关系中积累更多的压力。
我以前学传播学的时候有一件事就是看各大媒体报纸的文章,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边看边做一点练习:比较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我很喜欢做这个练习,因为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即使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不同的人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对事件本身的感受也会因为表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本文中,哪些是可利用的事实,哪些是有限的观点?
事实和观点混淆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背后体现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受困于文字的表面信息,而忽略了分析背后的情绪、态度和动机,并为此争论不休。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快速筛选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辩证地看待对方话的可信度。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学会“理解”,学会倾听,通过所指示的文字信息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回到家庭生活,如果长辈给我们意见,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多收集资料,用开放性的问题回答长辈。“妈妈,我可能做得还不够。你怎么看?”
这种提问方式紧跟长辈的思维方式,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对方提出的意见。这个时候,长辈应该告诉你她/他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随着相互交互的信息量的增加,你可以用来在头脑中过滤事实和观点的材料就越多。慢慢的,我们可以把长辈的话归纳分类,一个是观点,一个是事实。
面对长辈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先消除观点中消极的一面。比如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妈妈,你说的我听到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理解你的苦心/妈妈,我知道你辛苦了”。这些贴心的话,其实是很好的情感桥梁,意味着无论长辈说得多难听,我都已经听到了。我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愿意和家人开诚布公的沟通。
那我们就需要正视事实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很大方的对长辈说:“你觉得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吗?”这就是“聚焦事实”的沟通方式。
其实在一个家庭里,大家的诉求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好好成长,所以我们不需要去争论他们的过去,而是需要一起向前看,达成共识,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他们的未来更好更完整。
其实,我并不认为父母在itrunsinthefamily的家庭中的责任有所减轻。
作为家长,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我从心底里认为,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而不管孩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应该责怪“老人没带好”。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父母是孩子在育儿方面的第一责任人,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与长辈相处过程中出现的育儿分歧。
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我们需要真正将长辈纳入育儿的统一战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如何恰当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克制不理智的情绪,辩证的看双方在讨论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