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都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孩子:要么脾气暴躁易怒,因为一点点不满就能当众对父母或爷爷奶奶发脾气,捉弄他们;或者他们脆弱敏感,会莫名其妙的觉得委屈难受。不管怎么安抚,他们还是哭...
无论是烦躁还是抑郁,都很难安抚...是你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表现,也就是情商低,也就是俗称的“低情商”。
专家总说要教育孩子“不打骂”。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管教好孩子,培养一个情商高的宝宝?
1。暴力教育下的“问题儿童”
前几天交流群里有个妈妈向我们求助:
一个4岁的宝宝,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只是在地上打滚,耍赖。如果他不同意,可以对父母发脾气,甚至使用“暴力”。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和大人交流。
家长对此很焦虑。各种“教育鸡汤”都泼遍了,也不见成效。最后,母亲问:“那么这种孩子可以管吗?你会玩吗?”
问题一抛出,交流群里的家长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在讨论中,我发现大部分家长似乎还是没有走出这个怪圈。面对搞不定的孩子,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心烦?就一打。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不会成为治愈“顽疾”的良方,只会成为加速伤口恶化的病毒。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看似高效简单,却隐藏着很多不良后果:
向孩子暗示打人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打ta,这样会下意识的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暴力是处理问题最高效的方式。这种影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代代相传:一个喜欢用暴力解决家庭内部所有问题的家长,往往也有一个喜欢打骂孩子的家长。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模仿,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被复制的家庭生活。
让孩子学会让错误更“隐蔽”[h/]
这些孩子爱做的“坏事”往往对幼儿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当他们被吸引犯错,害怕被惩罚的时候,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直接学会更隐蔽地犯错。
剥夺孩子在家庭中的安全感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安全地带”,父母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如果总是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必然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大大降低,甚至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感,从而引发各种教育甚至沟通问题。
2。那些情绪失控的孩子
很多家长会说:“我知道打孩子不好,但有时候真的没办法。不能讲道理,不打也不能管教。”
其实大部分家长都知道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打骂往往很容易养出很娇生惯养的孩子。家长处于教育的两难境地,往往无所适从。
其实,在“不打骂”的前提下,是养一只“白眼狼”还是养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正确地“移情”孩子的情绪。
一个情绪失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情绪能力的差异根源于幼儿时期,从那以后一直在起作用。——情商中的丹尼尔·戈尔曼) h/]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婴儿期到学龄,他们逐渐从依赖依赖者进行情绪控制转变为自我控制,这也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中,家长的责任是非常艰巨的,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对孩子整个情绪能力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面提到的那些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孩子,大多在童年情绪能力形成之初,没有得到父母或依赖者的正确回应和支持,导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能力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0~3岁基本安全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情感建设上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当一岁以下的孩子面对陌生或恐怖的地方,找不到亲近的父母来获得安慰和安全感。长此以往,他很容易形成胆小不安的性格,无论在哪里都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情感培养中,家长的第一步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3岁+同理心
父母开始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慢慢引导孩子建立完整的情绪能力:如何处理各种生理上的烦恼,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情绪,正确地接收和回应他人的情绪。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启蒙”。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同伴弄坏了,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的玩具被孩子弄坏了。你现在是不是很委屈很生气?”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一切情绪都能接受。孩子识别各种情绪,是学习情绪控制的第一步。
假设孩子每次对父母发脾气,得到的都是安抚和奉承,那么他可能对发泄负面情绪有了错误的认知,做出了日常发脾气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
那些情绪失控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失控”的童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等到父母发现问题的时候,问题往往已经很难挽回了。
3。焦虑的父母和愤怒的孩子
我对棉棉幼儿园班的一个孩子印象很深。每次接送他的时候看到他,小男孩似乎总是在发脾气或者准备发脾气。他是一个很麻烦的孩子。
而在一次亲子活动日,我终于见到了男孩的父母——一位满脸愁容的母亲。整个活动日,我目睹了她难以掩饰的焦虑。好像不管儿子做什么,她都担心会出事,所以几乎每一步都跟着她。而男孩却在不停的向妈妈发泄情绪。
孩子们在玩一个小游戏,但男孩没有赢,他生气地跺着脚,而妈妈则不停地说:“别生气,这个游戏不好玩,我们以后不玩了。”
这种安慰似乎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像一瓢热油,彻底激怒了这个男生。他立刻勃然大怒,甚至开始打他母亲的耳光。
这是典型的焦虑的父母制造出来的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孩子。因为母亲自身的焦虑,所以传递给儿子的总是一种紧张和压迫感。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中,孩子无法学会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无法准确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而且因为他妈妈无原则的安抚行为,加剧了他潜意识里对情绪表达的误解,因为他表达了积极的情绪,所以他妈妈没有给他应有的反馈。反而在他发脾气哭的时候,能获得更多的安抚和关注。很自然地,他发展到了只能随时随地发脾气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么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
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自己的情绪就像一面镜子,而孩子就像镜子里投射出来的镜子。无论是焦虑还是烦躁,父母自身的情绪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家长自己可能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在情绪控制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理性逻辑进行自我调节。当他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接近临界点,可以尝试暂时离开,换成其他家庭成员来照顾孩子,等到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后,再去面对孩子。
父母要学会肯定孩子的情绪
我们常说,遇事要设身处地。在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父母也应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他们要告诉孩子,他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绪,知道他此刻是开心的、愤怒的、抑郁的、好奇的,为孩子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达情绪的思路,避免孩子因为父母错误的情绪反馈而在情绪表达上出现“正负倒置”。
父母应该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教孩子如何处理不同的情绪问题是培养孩子健全情绪能力的关键:当有什么事情让你高兴时,你应该如何表达你的高兴?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情,你应该怎么表达你的愤怒?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当你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时,什么样的反馈最合适?这些都是家长作为“情感老师”需要教给孩子的。情绪能力与社会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能力可以让孩子在各种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优势,从而获得更多良性的情绪反馈。
情感本身没有对错。只有恰当的表达,才能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情绪安装一个开关闸,让情绪不至于失控泛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