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独立的孩子

过早独立的孩子,第1张

孩子越早“自立”越独立吗?

有个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在地铁站看到了我们班的于志远。他是唯一一个。我拦住他,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他要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书。我算了一下,他还是要坐两次地铁。我问他:“你一个人能行吗?”他只有九岁。他说是的,这是他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我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跟他走。后来看到孩子不理人的样子,我觉得还可以。也许他不会和人说话,所以他不会被欺骗。

直到他上车我才离开,也没发现他父母有没有悄悄跟着。周一我问过他妈妈,她妈妈说她已经让孩子自己做很多事情了,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据说是美国的教育经验。

美国法律规定,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呆在家里,也不能独自外出,必须有人陪同。我们看一些美剧电影的时候,父母要出去应酬的时候,往往要请人“看孩子”——直译过来就是“和孩子坐在一起”。

很多同学都会申请这份工作。他们不必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他们可以自己写作业,只要看好孩子,不要让孩子玩火自焚。

并不是美国的治安有多差。当心家里的窃贼。而是孩子十三岁之前的心智成熟度和阅历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所以需要陪伴。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应该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规划和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不顾现实的给他们任务来挑战他们。

一个孩子的心智和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你想压制也压制不住。他将独自探索外面的世界。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他孩子怎么样,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这样。

我家小区前面有个小超市,卖一些日用杂货。村里有个女孩,比我女儿大两个月。五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去超市给爸爸买啤酒,给妈妈买面条了,但是我女儿就是不敢自己做这些事情。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她让奶奶陪她去超市买冰棍。她让奶奶站在超市外面,进去挑冰棍,付钱。几次之后,我就可以自己去逛街了。

每次她回来,我们都问她怎么了。我们做什么呢或者假设一些情况,比如有人问路,电梯里来了个快递员等等。,并问她如何回应。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但是太多家长在做鼓励的事情。

对儿童的长期伤害

孩子会对外界和他人不敏感,无法与环境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孩子没到那种程度,还得迎接挑战。孩子只能制定一套应对措施来度过眼前的困难,而这些应对措施往往是不恰当的。

在前面乘坐地铁的例子中,当你换乘地铁的时候,沿途看到和遇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和人。成年人对我们公司空很熟悉,但却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和大人一起坐地铁的孩子会靠在妈妈的怀里或者坐在妈妈旁边,眼睛转来转去,看不完的新鲜感,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就可以放松下来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否则,他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老师的描述中,孩子低头顺眼。他只回答了老师,没有表现出在公共场合见到老师的惊讶和热情。

这是人在不确定的情境和不熟悉的情况下做出的自然反应。他们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压抑自己的行为,通过不看不听来抵制外界的诱惑,强迫自己只关注自己的目标。

据他老师说,这个孩子上课也很安静,和其他孩子不怎么吵。老师跟他说话,他大部分时间只是听,不跟风。如果他不想交作业,他就不会交。当他在体育课上跑累了,他会坐在一边休息。他不听老师的口令。学校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反而认为学校规章制度太多,没有给孩子空成长的空间。

父母为什么这样做?

1。只认同理论,不认同孩子自身的实际。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单纯的要求成绩和天赋转移到了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上。这些家长读过很多书,有很多育儿理论。

大部分理论都是对的,比如孩子应该自立。至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如何培养自立能力?孩子不能自立怎么办?理论无法给出答案。

很多家长认同了理论之后,在执行的时候就自以为是,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方法。

九岁男孩的自立表现在按时洗漱、收拾书包、饭前洗手、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家务等等。在四层楼的超级书店买书,绝不是换两次地铁。

2。“崇洋媚外”[h/]

经常从网上和家长那里听到看到很多“美国育儿理论”,有些真的很可笑。

比如宝宝哭的时候不要抱,不然他会养成哭的习惯。你硬起心肠,不抱他。几次之后,他学会了自立,不再纠缠人。我将一劳永逸地审查这个帖子或声明。

小宝宝不会表达。唯一的办法就是哭。婴儿是最简单的。如果不是真的难受,他是不会哭的,所以他没有大人那种“用哭来缠人”的心眼。

孩子一哭,轻点就跟妈妈说“我不舒服”,重点就喊救命。这个时候,他需要妈妈的安慰,也需要妈妈的帮助。

突然的噪音可能会吓得他哭出来。妈妈过来安慰他,用平和的心态告诉他没有危险,用言语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增加他对世界的认知,用关注和拥抱安抚他的情绪。

渐渐地,他知道不同的声音意味着有事发生,他不再害怕;他知道他是多么害怕寻求帮助;他知道他是安全的,因为我妈妈爱我。然而,根据刚才的理论,母亲会忽略孩子不舒服的信号或求救信号,并“确实”看着他。

首先他会提高呼救的声音和密度。此时的他依然信任朋友,怀疑自己的表情。如果还是没有回复,他只能自己忍着。由于恐惧,他的身体变得僵硬,心跳过快。如果他消化系统不好,他可能会腹泻,如果他泌尿系统不好,他可能会尿失禁。他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变得自责,自卑,羞愧。他会对朋友产生怨恨,不再有信任感。

宝宝的反应一模一样。只是宝宝不能理解所有这些变化。他记得的是当时的感受。婴儿对父母的依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不会记仇,仍然会努力去爱、依赖、原谅父母。但是那些感觉是无法抹去的。

如果家长一直给孩子“无视”、“你得靠自己”、“忍着点”的印象,时间久了,孩子难免会有不安全感,神经质,不与人亲近。

这样的孩子冷漠,心胸大,自私,而不是“独立”。我们真的没必要一听说美国人就去学他们。我们必须审视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环境,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

3。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特点和需求,

把孩子当回事

有些家长真的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大多数人能清楚记得“小时候”,大多是三四岁以后。以前的事情,尤其是和感情有关的事情,真的是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理所当然的按照大人的标准来对待和要求孩子。

打个比方吧。孩子一岁左右,就会毫不留情地学会走路,摔多少跟头都不怕。大人心疼他,有时候抱抱她或者让他休息都不管用。他学走路的时候,有时候会很懒,坚持要大人抱。没有哪个家长会坚持让孩子在六八个月的时候练习走路。

“孩子长大了要学会自己走路”的理论或要求没有问题。但是家长都知道,要等孩子一岁左右才能实施。

然而,到了该学奥数、学钢琴、该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我们并不去检查孩子是否“及时”,而是家长该怎么想就怎么做。

孩子学走路,有时候要大人抱。有时候父母坚持不抱他,“不能惯着他。”但有时父母不得不首先审视孩子拒绝自己离开的原因。也许真的不是懒,也可能鞋子不合脚;也许是走的路太长,我累了;可能他想关注路边的什么东西,走路让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他觉得环境太陌生,有点害怕,妈妈抱着他让他有安全感...

只要父母细心,多观察,多分析,孩子的心思还是很容易猜出来的。只有综合考虑孩子的需求和目标,以及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我们不溺爱孩子,也不自以为是,不忽视,不误解孩子。

八条建议帮助孩子自立

父母最大的安慰应该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终于磨砺出了坚实的翅膀,可以找到自己的天空,展翅高飞了!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更科学地自立?

1。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找到符合孩子实际的标准,鼓励孩子锻炼。

2。孩子不会一下子学会。我们要及时安抚、引导、鼓励他们。

3。不要一下子放开,十三岁自己上学,十八岁被赶出去,但是逐渐戒掉。比如孩子十三岁自己去上学,可以先送一半,渐渐的就完全不送了;也可以先偷偷跟在自己身后,逐渐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走。

4。没有教条,没有比较,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孩子强烈反对或者不开心,做不到,那就回头看看他的要求是不是过分。

5。分清孩子是真的不会做还是懒惰害怕等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6。你应该完成你自己的要求和规则。

7。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而随意改变标准和规定,让孩子无所适从。

8。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豪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1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