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的孩子后劲不足?真正有用的童子功是……

抢跑的孩子后劲不足?真正有用的童子功是……,第1张

抢跑的孩子后劲不足?真正有用的童子功是……

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普通的孩子被当成了不平凡的孩子,被家长和老师驱使着超负荷的转。结果如何?开始在前,结束在后。童年的辉煌随着童年的逝去而消逝。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每个孩子的捷径。

01

一直是“学得早,学得多”的数学尖子生,但是儿子进了大学之后就再也不喜欢数学了

早学多学是中国的普遍现象。

初到美国,我们遵循“早学多学”的传统来指导孩子的学习。

我的儿子匡匡在五岁时和我们一起来到美国。在国内幼儿园,匡匡学到了很多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们让他每天自学一些数学。

一年级的时候,挖矿的数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班的美国孩子。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是我借的,和我的一样顺手。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看看能不能把矿转到三年级上数学课。

很快,矿上的数学老师来信拒绝说: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心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从而重视数学。

当时我们很不高兴,很不服气:为什么能学会六年级课本的孩子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呢?

然而,13年后看完这封信,我不知道数学老师说了什么。它击中了要害。

曾经在数学学习上大跃进,从而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矿山周围的中国孩子,最后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甚至害怕“数字”的感觉。我的高中就完成了微积分,SAT数学考试差点满分。但后来他谈到了“数”的色变,与数学绝缘了。

矿上大学后,他会千方百计避免考上曾经带给他无数荣耀的数学,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这位可预测的老师真的让我们大吃一惊。

我们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培养孩子的捷径。在我认识和了解的留学生的孩子中,跟随美国孩子数学课进度的只有少数,大部分在数学课上领先或跳级。

我自学了矿业小学三年级八年级(二年级)的数学,初中升入高中。但是上了大学之后,他对自己感叹:

其实不是我们比别的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这话从我儿子嘴里说出来。[/k0/]我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很久都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我们中国孩子所谓的“提前起跑”,其实就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响起之前就“提前起跑”,比其他孩子学得更早...

比如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在假期提前组织孩子下学期的课程,很多家长甚至提前请家教补课。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普通的孩子就被当成了不平凡的孩子,被父母和老师驱使着超负荷。

结果如何?开始在前,结束在后。童年的辉煌随着童年的逝去而消逝。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每个孩子的捷径。

02

练习真正的“童年技能”: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听力

国外的基础教育看似轻松自由,却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美国,基础教育的第一招,也就是“孩子的素养”,就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下,批判性阅读无异于自杀。因为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一篇文章的时候,现成的标准答案已经在那里等着你了。想批判性阅读,除非你活腻了。当学生的阅读被锁在教学大纲里,根本不可能有批判性阅读。

我国传统的标准阅读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积累学习过程。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和批判,然后有选择地吸收。这是一种主动吸收和过滤吸收,吸收精华和精华。这个批判性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重构知识的过程,成为知识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批判性阅读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然,仅仅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够的。能说出有理有据有分量的独到见解才是真功夫。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倾听就是不盲从,而是以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器”,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倾听的关键不是盲目接受一切,而是虚心吸取对方的精华,进而“悟”出自己的想法。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你心里有了好主意,你要能“倒出来”。否则你烂在肚子里,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所以第三和第四个目标是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学校里的标准化教育,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循序渐进,培养出可以让自己受益终生的“孩子的素养”。

至少,我们可以尽量让孩子在家里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不是以考试为基础,死记硬背。

03

善于表达和“推销”自己是光荣而必要的

我们一直有轻言细语的传统。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我们甚至以自己的不善表达为荣,以自己的口才为耻。在我们的字典里,对表达能力的描述大多是贬义的,比如油嘴滑舌、三寸不烂之舌、甜言蜜语、只剩一张嘴……

这种轻言细语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想法,但他无法表达,或者无法有效表达,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好想法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说会道的人偷走为己用。

为了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外教会给孩子创造各种演示、报告、讨论、采访、谈话、辩论、演讲的机会。孩子之所以喜欢做研究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演示的时候可以在全班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露脸。

矿山每次拿到课题研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论证,而不是如何做好研究。一开始我经常批评他本末倒置:怎么在研究开始前就想好是用戏剧还是演讲的形式,或者电脑动画,或者美术绘画……

后来我终于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现是第一位的,表现的内容是第二位的。能上台表演是第一位的,至于跳什么舞,唱什么歌,那是次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演的内容会逐渐变得重要。

研究也是如此。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要求他们从小就对研究感兴趣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在不断演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对研究本身产生了兴趣,甚至在演示的过程中,通过“不经意间插柳成荫”而有所收获。

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把孩子的自我表现放在考试日程上,但不代表自我表现不重要。孩子走向社会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推销自己。如果家庭能从小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就能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未来拥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04

最后孩子只能自己说服自己

家长和老师总觉得: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你把简单的道理讲完后,你会说服你的孩子。

其实家长和老师说的只是家长和老师自己明白的道理,并不是孩子说了就会明白,就会接受。孩子最终的定罪,只能靠自己说服。

我上了高中以后,矿上跟我的争执越来越多。有一次,矿上说:“爸爸,你说服不了我。只有我自己能说服自己!”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类似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就像家里买的香蕉,从生到熟,经历了一个化学质变的内在过程。让我们对香蕉说更多的“熟”!要熟悉!熟悉一下吧!“,只能说说了,最后,还得由香蕉内部来演。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研究人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个层次的人对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超越自我,有着特别“犀利”的幽默感,能够独来独往,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自我实现”,应该说他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我对孩子的“终极目标”。

如何实现“自我实现”?马斯洛本人也提出了八点建议;在我看来,这八条建议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与我们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文精神...

1。充分生动地体验(集中全部精力充分生动地体验每一刻)

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对与错,世界是赤裸裸的,需要你自己亲身经历才能得到答案。我们往往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孩子就成了我们的傀儡——拉,动,不拉,不动。

2。选择时要诚实

从经验到理性独立思考的“选择”很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过程”。作为一个“过程”,首先要注意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要强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会有目标修改和放弃的问题。

3。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这个建议的关键是,在选择的时候,你应该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要跟随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信。

4。正直行事

这个建议的意思是,无论你在经历、倾听、选择,甚至放弃的时候,都不要自欺欺人,为所欲为,而是要承担责任。

5。要有勇气(不墨守成规,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这个建议与传统的这种观念明显冲突。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反对这个提议。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的中国人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教育。

6。自我发展(感激你所做的一切,让它变得更好)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中国人做事,首先不要看自己该不该做,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事情;要有所作为,还是要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

7。巅峰体验(创造更多更好的体验,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生活)

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与众不同并不难,比如染头发,穿奇装异服,但与众不同,做到最好,才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体验”是这个建议的核心。

/h 8。缺乏自我防御(不要欺骗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并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

坚持和反思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反思和坚持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坚定坚持到底的信念。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在结论或结果发生之前就告诉孩子,而忽略了让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其实,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才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

从小就让孩子经历这种“不唯书本,只唯真理”有时近乎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亚于打开武侠小说中的阴阳生死之门。

结论:聪明的孩子可以有很大的耐力!

很多中国的孩子,小时候才华横溢,光芒四射,长大后却失去了美貌,甚至患上了生理和心理疾病;很多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孩子(包括矿矿),年龄越小,和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越大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他们和美国优秀的孩子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差距。这个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是因为给一筐筐的鱼肯定比一条一条地抓要快。灌输知识的教学,在培养能力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却能立刻“灌输”大量知识,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也是灌输教育依然有市场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生,后期发现问题少,后劲不足?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并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要培养出后劲十足的新一代,就要明白,学得多、学得快的聪明孩子不一定是聪明的孩子。

什么是智慧的孩子?它可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喜欢并善于提问;

很好奇;

经常有狂热可笑的想法;

玩得开心;

能够深入探讨问题,有力表达观点;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愿意与成年人交往;

能推导推理;

喜欢找研究课题;

善于创造新的设计;

能够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创造;敢猜;

热衷钻复杂死角;

善于观察、反思和自省……

虽然这样培养智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影响考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当然,这基本上是对父母智慧、眼光和选择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争爹”“争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0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