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样的方式改正孩子行为,有害无益!

用这样的方式改正孩子行为,有害无益!,第1张

用这样的方式改正孩子行为,有害无益!

胆怯、懦弱、自私、专横、专横、自卑、不诚实...你给孩子的一系列行为贴标签吗?你知道一个小小的标签能传达给孩子多负面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胆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诚实等等。,因为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只有批评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才会有所改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建议是:请家长慢一点,不要妄下结论。先好好看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再想想,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喜好是什么,尽量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

  • “抢玩具”的孩子——教孩子具体技能而不是空洞说教

  • 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往往会被大人贴上标签:这孩子爱欺负人!其实有时候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间的事情。所谓欺负孩子,有时候只是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孩子交流。

    我的几个邻居都有孩子,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玩。但是有几次琪琪的妈妈私下跟我抱怨,说豆豆最近在她家玩的时候总是欺负琪琪。但是我们经常在一起,没办法避免。

    另一次聚会,我故意观察两个孩子。四岁的琪琪在玩玩具。突然,2岁多的豆豆抓住她的手,狠狠地推了她一把。琪琪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她尖叫起来,引起了她父母的注意。豆豆的妈妈连忙教育孩子:“看,不要和姐姐玩!不要抢!”我回去找琪琪的妈妈解释说:“他脾气太差了,在家里总是欺负哥哥。”后者为了不伤害朋友间的“和谐”,责怪她的孩子:“弟弟要玩就给弟弟玩,你是小主人。好了好了,别闹了。”孩子们分散了一会儿注意力,然后他们又一起玩了。但没过多久,同样的纠纷再次发生。

    两个孩子的纠纷,是他们的母亲出面调解的,最后没有解决。表面上看是妈妈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并没有从妈妈身上学到什么。

    豆豆妈妈说:不要抢。琪琪妈妈说:你是主人,你要给他玩具。这个要求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显然太高了。没人教他们怎么一起玩得开心,只是说教,消极地把他们拉开。结果问题没解决,两个孩子又吵起来了。父母还在说教,继续贴标签。

    豆豆的妈妈说:“看你这坏脾气。如果你不开心,我下次就不带你了!就在家欺负我哥。”我一听,说教失败了,威胁来了。我问她:“豆豆在家总是这样。你没跟他讲道理?”他妈妈说:“你看,我总是告诉他要开心。没用的!”琪琪的妈妈附和道,“是啊,琪琪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她不让别的孩子碰她的玩具。说什么都没用。等她大一点再说吧。”所以大人说可以,没理由跟孩子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我观察到琪琪已经上幼儿园了,懂得和别人分享,但是豆豆的行为太粗暴了。我对豆豆说:“你想玩姐姐的玩具,是不是?那就告诉你姐姐让我玩好吗?姐姐一定会给你的。琪琪,你说对不对?”琪琪点点头。一开始,豆豆再要琪琪手里的玩具时,我对他说:“你想想,我怎么跟姐姐说?”豆豆不会抢他的。重复我教他的。琪琪也很乐意给他玩具,教他怎么玩。几个回合下来,不用我提醒,豆豆没有抢,他们玩得很开心。谁说小孩子不懂事?关键是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之间的这种正常冲突贴上“欺负人或者被欺负”的标签。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他不是有意有意识地“欺负”别人,只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家长不要被动的贴一个标签,而是要把道理讲透,具体教他们怎么做,而不是在空洞里说教。

    如果豆豆的妈妈能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纠正他的行为,过一段时间,她就不会觉得这个孩子脾气不好了。相反,如果她不坚持,也许明天,豆豆又要和别人抢玩具了。

  • “固执”的孩子——观察并符合孩子的特点

  • 去年大宝的学校安排了一次老师和家长的座谈。那是一对一的谈论孩子们最近的发展。其他都好,除了一点。有时候,大宝是不会和别人分享的。

    比如他们户外活动的时候,大宝一定要骑红色的三轮车。但他不能总是先拿到车。如果别的孩子先抢他,他可以哭15分钟。我说,家里也一样。有时我不与他的兄弟分享一些玩具。这孩子真顽固。我在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老师笑着说,其实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孩子是这样的:如果他很喜欢一个东西,放进去了就拔不出来了。这让他看起来很固执,不听劝。

    我看看,真的是真的。比如他喜欢数字。他在周末剪下广告纸,无论去哪里都带着。我问老师,那我们该怎么办?

    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跳着哭着要三轮车的时候,跟他说你觉得三轮车好玩,你也喜欢三轮车,不是吗?认同他的感受通常会让孩子平静下来。你觉得三轮车好玩,但是你注意到滑梯了吗?事实上,滑梯也很有趣。试一试吧。很多时候,他也去玩滑梯,把注意力从三轮车转移到了滑梯上。哦,原来我不玩三轮车,玩滑梯挺好玩的。老师说,几个星期后,他比开始时好多了。

    我很感激老师能仔细观察孩子,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去教育他。而且老师找对了教育的角度,就是既然孩子比较专注,就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换一个像我一样不会观察的老师,给他贴上固执的标签。每次哭都觉得他无理取闹,叫他靠边站反省。这不仅不会纠正他的行为,反而会让他更加沮丧。

  • “不合作”的孩子——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 很多时候,同样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原因。作为家长和老师,最好先观察一下孩子,看看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效果会好很多。

    相处久了,老师们都知道大宝有一个特点,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用心,超过一般孩子。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有时这个功能可能是“坏的”。

    比如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接下来,就该做别的活动了。然后,他“不听话”,经常不听老师的话,坚持做自己的事。虽然是幼儿园,但也有一定的活动结构,老师会指挥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而且上了小学之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不能因为喜欢音乐课就翘下一节课。我担心他一入学就出现不听老师的情况,从一个班转到另一个班会比较困难。那时候学生多,老师不会喜欢这种影响大家正常活动的学生。

    那么,我该怎么办?大宝的老师很和蔼。他不是给孩子贴上“不听话”或“不合作”的标签,而是仔细观察,找出孩子“不合作”行为背后的原因。根据这个具体原因,她想了一些小办法。

    比如在这次活动中,让大宝做老师的助手,让大宝转移对上次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老师要求的活动。过了一段时间,他慢慢接受了,在学校,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走,每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经过老师的培训,他会正式入校,更加顺利的适应。

    所以,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可以从这个角度看他。他是这样的;你也可以从那个角度看他。原来他就是那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孩子,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能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孩子,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就能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 “不体贴”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 有时候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过于理直气壮,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这种管教通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次在朋友家参加一个孩子的生日聚会,男孩得到了一辆玩具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非常兴奋,在客厅里转了一圈。母亲拦住他,蹲下来,对他说:“宝贝,我的小弟弟躺在这里。如果你这样骑来骑去,我怕你不小心会伤到他。这样,你骑过去,别来地毯,好吗?”男孩看着他的哥哥说:“好吧。”他真的离他哥哥很远。

    孩子为什么这么“听话”?这位母亲以平等的态度和商量的口吻成功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并明确告诉了他原因:怕误伤弟弟,最后给了他一个解决办法:你可以骑到别的地方,但不能靠近他。不吼不哭,就像解决事情一样简单。

    如果这位妈妈只是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体谅人?所以骑自行车,一会儿见我弟弟!有点不好意思。”你觉得孩子们会怎么想?他会想:第一,我不调皮;第二,弟弟比我更被看重。他的心态能平衡吗?他会听你的吗?如果他真的伤害了弟弟,你可能会指责他欺负弟弟,调皮捣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标签化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联系利弊得失的一个环节。教育的重点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仔细观察孩子,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一定会事半功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0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