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那个黄昏伴着夕阳,路过一个广场。
出于职业习惯,我关注了一对母女。
年轻温柔的母亲,带着一个五六岁穿着公主裙的小女孩,大大小小,笑容温暖。
小女孩活泼阳光,很快就和广场上的其他小朋友混熟了。她和两个小男孩玩儿童自驾。按照他们家孩子的规矩,车里要坐一个人,两个人负责推车,然后三个人轮流坐在车里,享受那种速度感。
三个孩子,两个推着车拼命跑,一个坐在车里尽情的喊。
小女孩的妈妈坐在不远处的花坛边,微笑着看着女儿和小男孩,表情充满了幸福。
小女孩和小男孩一直跑着推着车。两个男孩都已经轮流上车好几次了,小女孩还没上车。
两个小男孩总是配合默契。其中一个男孩坐了一会儿后让他下车,另一个男孩立即上车。小女孩也想坐进去,但总是比两个小男孩慢半拍。
小女孩会稍有不快,但很快会振作起来,继续和变了样的小男孩一起推车。
在这一幕中,小女孩的妈妈看到,如果换了大部分父母,她可能会走过去,用大人的方式和小男孩们交流,要求他们让妹妹坐公交车,而不仅仅是让她推车。
只是小女孩的妈妈没有动,一直淡定地微笑着看着女儿。
又一轮车马交换。小女孩还是没有上车。小女孩开始央求,“小哥哥,我也想坐公交车。轮到我坐公交车了。”
两个小男孩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跑着,又喊又笑。
小女孩欲哭无泪,看着妈妈,眼里满是求助和委屈。
妈妈没动,只是笑着对小女孩喊:“宝贝,去玩吧。”
小女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跑了过来,跟在小男孩的车后面,继续推着车,笑着喊,接下来轮到我骑了。
推了几次车之后,两个小男孩居然好像商量好了。他们没有抢着上车,而是扶着小女孩上了车。两个小男孩一遍又一遍的推着小女孩,再也没有放过小女孩。小女孩坐在车里肆意地笑着、喊着。
小女孩的妈妈一直在看,面轻云淡。只是当小女孩终于上车的时候,母亲笑哭了。她抬起头,从包里拿出卫生纸,轻轻地擦着眼睛,生怕别人看到她的眼泪。
我相信这是见证孩子成长的喜极而泣!
我相信,当女儿不能白白上车的时候,这位母亲一定急得恨不得一下子帮女儿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她最终克制住了自己,等待女儿在煎熬中明白这个世界上逻辑的随机性,明白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有探索、协调、积极应对才能完成;我也在等女儿靠自己的能力实现“绝境求生”。
像这位母亲一样懂得放下、信任、克制,需要多少深思熟虑的智慧。
因为有了这些认识,孩子才能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去碰壁,去克服,去坚持,去努力,去成长。
因为有了这些认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她在以后的所有遭遇中都能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02。睿智的作家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只是如果父母不放手,不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我们的孩子就根本没有自由可言。
很多时候,父母就是这样阻碍孩子的自由:
一个2岁的孩子想自己用勺子吃饭,但是父母不让。他要有耐心,一口一口喂他,说是担心他吃不饱,还会弄脏桌子、地板、衣服。于是,孩子渐渐习惯了依赖父母吃饭,习惯了对难吃的食物挑食,因为孩子认为这都是父母的事。
当3岁的孩子要自己拿杯子倒水时,家长会担心水泼到衣服上,或者担心热水烫伤等。禁止儿童触摸饮水机,即使饮水机没有通电。父母总会关心孩子是否口渴,随时送水到嘴边。所以孩子习惯性的向父母要水喝,这个习惯很可能会延续到小学以后。
4岁的孩子看到父母扫地,就拿着扫把悠闲地晃着,学着扫地。父母担心扫把会不小心戳到孩子的眼睛,所以也禁止孩子做任何家务,习惯性地告诉孩子:你不用做这些事,你可以玩,可以学。所以,孩子认为家务与自己无关。
5岁的孩子跟着父母爬了一会儿山,还兴高采烈。他没说累,但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出汗多会感冒。他迅速抱起孩子,背在背上。这孩子想当然地认为他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一个6岁的孩子,刚上小学,很喜欢他的新书包,想背着它高高兴兴去上学。家长怕书包压着孩子。如果他们让孩子哭,只是想帮孩子背书包。所以孩子习惯把书包扔给父母。背书包是家长的事,不是他们自己的事。连学习都是父母的事,不是他们自己的事。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是对孩子潜能的成长缺乏信心。人们认为,只有当成人指导孩子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时,孩子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我们要明确一点,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千万不要替他做。
为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动手的乐趣,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还让孩子失去了实践的机会;
当父母总是不放手,不放心,什么都要插手的时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更可悲的是,如果在某个阶段放弃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孩子将来只会越来越依赖父母,自理能力也会严重不足或低下。
孩子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平静无忧中,在无法拒绝的妥善安排下,慢慢失去信心、能力、责任、梦想、多彩的生活。
03。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结束这些无意识的控制呢?
我们试试这个:
1。随时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到。
基本上孩子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就萌芽了。他会特别喜欢自己动手,想吃想喝想穿想穿鞋……
父母永远不要压抑孩子的欲望。尽量符合孩子的需求,在大人的监督下让孩子自己尝试!如果他想自己吃,那就把碗和勺子给他。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能有锻炼的机会不是更重要吗?
2。安排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宝宝,去给爸爸拿拖鞋”“去帮妈妈搬个小凳子”“给奶奶倒杯水”等等。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并给予表扬。在这些过程中,孩子逐渐找到了幸福感和成就感,他会逐渐明白帮助别人的概念和一些责任。
3。勇于纠正老一辈的不情愿。
不敢放开孩子的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父亲。更有可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大部分老人都受不了疼爱孙子孙女去承受任何一点小苦,都想帮孩子打理好一切,不让他们受任何委屈。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勇于纠正老人不当的育儿方式。因为这些都关系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全家人要经常沟通,尽量保持统一的观念和态度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懂得放手和进退,才是真爱的智慧!
我喜欢北大才女赵洁的一句话:“我很佩服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强烈的亲切感,在孩子长大后学会适当的退出。关心和分离都是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永久的占有,而是人生深刻的缘分。我们既不能让孩子在童年感到贫瘠,也不能让他们在成年后感到窒息。为人父母是一次心灵和智慧之旅。不仅仅是为人父母,在人生的很多时刻也懂得进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