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

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第1张

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

看到这个标题,你会不会问,米妈妈,你太崇洋媚外了。为什么美国家长可以教育孩子懂礼貌,中国家长也可以!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周末,米妈妈的亲生闺蜜丽贝卡回国探亲了。时间过得真快!她已经在纽约住了12年了。从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儿一女的宝宝妈妈。她是纽约几家便利店的老板,她正在享受生活。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聊天的时候,她的孩子(她儿子3岁,女儿5岁)都在安静的自己玩耍,看书,画画。用iPad看动画片的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所以你们俩都戴上了耳机,不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一次结账后,两个孩子对服务员说了声谢谢,然后很自然的递给妈妈吃,才开始。

天啊!什么情况?这些孩子是天使吗?

如果他带了米粒(周末米粒爸爸带他去上冰球课),大概会上蹿下跳,追着跑,不到半个小时就吵着要回家。因为我闺蜜一直带着孩子在美国生活,自然受到美国育儿观念的影响。我只是问她美国的育儿观念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h/]Rebecca说她觉得最大的不同是隔代育儿。

在美国,不管是白人家庭还是华人家庭,基本都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宝宝,妈妈只好自己上阵。美国老人很聪明。退休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搬到佛罗里达州养老。他们每天乘坐游轮环游世界。他们几个月见不到一次孙子。父母教育孩子,没有老人当“挡箭牌”。

国内呢?如果不是我妈自己带,她也不放心保姆,只有老人会帮我带。老人带宝宝固然重要,但毕竟比父母更娇惯。

我闺蜜说,她见到爷爷奶奶,她的两个宝宝立马变得更“熊”了,眼神变化很大。她一教育孩子,奶奶就上来拦住她,说:“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杀手一出来,她的各种教育方法瞬间无效。

丽贝卡说,另一个重要的是同龄人的影响。

她刚刚回到中国。她是一个很要好的大学同学,带着儿子去她家做客。她在客厅和同学聊天,同学的儿子在小屋和孩子玩耍。

聊到一半,只听到“咚”的一声,估计是哪个孩子在上面。丽贝卡屏住呼吸,没有听到哭声,这可能不严重,所以她想继续说下去。她同学跑进屋,她儿子(现在已经敲了半分钟了)看到妈妈来了,赶紧放下玩具准备哭。

丽贝卡说,没什么。直到你看到你妈妈,你才开始哭。儿子被“曝光”了,痛苦地对丽贝卡喊道:“滚出去!”

不一会儿,丽贝卡三岁多的小儿子也学会了,对妈妈说:“你给我滚!”丽贝卡把她带到角落,打了她一巴掌。她说,这个同行影响力很大。她上得慢,下得快。。。

丽贝卡也说了,其实所有学校都教得好!美国的学校和幼儿园每天都教礼仪。

美国幼儿园很强调让孩子说谢谢(谢谢)、请(请)、对不起(抱歉)、借过(对不起/打扰一下)。老师和家长都是这样和孩子说话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美国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父母也从小就教孩子分享、轮流、助人为乐之类的观念(不然真的乱了!)

丽贝卡的朋友圈,美国学校的礼仪海报:

上周,丽贝卡带着女儿和爷爷过马路。看到红灯了,没有车,爷爷就想直接过马路。丽贝卡拦住她爸爸说:“爸爸,你怎么能闯红灯呢?”万一有车呢!"

最好笑的是,她女儿很认真地对她说:“你怎么能这样跟你爸说话!多没礼貌!”周围的人都被逗乐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力量。

其实米妈妈总结,除了丽贝卡提到的,还有几个重要原因,比如“区别对待”。

就像我们家有宝宝一样,或多或少,孩子都有一些特权。比如买高档水果、有机蔬菜,只给孩子吃;比如自己吃香蕉,给孩子吃最好的;比如食物掉在地上,扔了自己吃就可惜了。久而久之,只要孩子掉了东西,就会指着地上的食物喊“妈咪吃”。

我们刚回国的时候,米奶奶也经常这样。超市里昂贵的有机蓝莓只愿意为米米购买。后来,我害怕这样的特殊待遇会让李蜜觉得她比其他家庭成员更重要,所以我和李蜜奶奶特别约定:如果她不愿意买,她就不买。不然大家一起吃。你不能为李蜜做任何特别的事。

我觉得我们要让李蜜从小就知道,他不是他家的皇帝,更不是宇宙的核心。他和我们一样,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还有一点,米妈妈觉得,美国孩子很早就“社会化”了。

美国不是没有老人带小孩吗?母亲是职场妈妈怎么办?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可以被送到日托所(日托中心),很像我们小时候去的“托儿所”。一般几个月或者1岁左右就可以送去日托,2周大的宝宝都可以送(每个日托的规定也不一样)。

现在国内普遍取消大学校托儿所,3岁才送幼儿园。其实之前“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兄弟少,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美国的孩子,1岁甚至2周大就被送去日托,家里有兄弟姐妹,更早学会秩序和规矩。再加上日托和幼儿园也在教礼仪,所以孩子更容易懂礼貌。

综上所述,客观来说,在中国,很少有一个人照顾宝宝,不需要老人帮忙的家庭;像美国这样的日托也很少;但我中国是礼仪之邦,不能为了照顾孩子而输给坚果吧?

也许你在朋友圈里看过这篇文章:《穷富不如有教养》《没人告诉你你的孩子没教养》《孩子,我允许你没教养,但不允许你没教养》……是的,孩子的教养体现了父母的格局。作为一名家长,最好通过给孩子留几个学区来教会孩子基于社会教养的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0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