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兢兢业业地照顾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努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然而,孙淦先生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精神营养,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四种内在需求。
01。面对家庭
孩子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倾听和陪伴
父母工作忙,早出晚归。虽然经常买一些好吃好玩的东西,但是每天和孩子面对面聊天、做事的时间很少。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精神上会很差。
在一项调查数据中,63%的孩子渴望父母多陪陪他们,50.7%的孩子选择“表达自己的想法,期待父母听到”,30.4%的孩子选择“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说服父母同意”。
可见,相对于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更期待父母给予精神上的尊重和关爱,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空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
孙淦老师建议家长在陪伴孩子时要注意七个黄金时间点:上学前30分钟、上学路上、接孩子放学时、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下班回家时、晚饭时间、睡前一小时。
当孩子遇到困惑或表达时,家长一定要陪在孩子身边,倾听他的苦楚,对他的意见给予认可,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真的,够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倾听和陪伴才是真正的爱;认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滋养。
02。面向学校
孩子渴望获得友谊,渴望学会做人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周末和假期,每年有近200天是在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度过的。可以说,在孩子的精神成长中,同学和老师是同龄人。
在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24.7%的孩子渴望学会做人;33.3%的孩子渴望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同,如何在友谊中保持自我...这些精神养料会帮助他们完善人格,丰富自己。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错误地把“学习成绩”当成孩子的首要需求,于是压缩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除了学习知识,没有其他收获”。
但在孩子眼里,最让他们骄傲的是能不能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学业的压力。借用纪伯伦的一句话,如果你坚持把孩子引向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是在粗暴地剥夺他的童年。
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所以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要逼得太紧。当他们的友谊需求得到满足,提升就会满足下一个需求——重回学习的正轨。
03。面向社会
渴望有机会参与体验和实践
平日里,父母怕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把他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总是把压力和困难揽在自己身上。殊不知,这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在一项“中国儿童精神成长需求调查”中,30.9%的孩子认同父母的想法。34.9%的孩子不再满意父母的标准答案。他们渴望通过真实的实践和体验找到自己的答案。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孩子们独自在家时,他们需要照顾自己。如果在家里不能照顾自己,怎么在社会上生活?
如果你真的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那就让他参与到家庭的计划中来,一起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同样,你也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独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养育孩子的主要目的——在社会上强大起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残酷的现实淘汰。
04。面对自己
孩子们渴望独立
我想对家长们说:孩子虽然是从你们这里借来的,但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爱,但不能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再说“孩子太小不懂事”之类的话了。其实孩子远比你想要的强大。
孩子渴望勇敢,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新事物,从未知的探索中发现新的自己。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决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也是父母培养教育孩子的目标——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不主导孩子的人生,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
更何况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终极意义是,当孩子满足了物质、爱、信任、安全感、归属感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会逐渐上升到尊重、自主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吝啬,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慷慨给予。
让孩子的精神需求从单调中变得丰富,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精神贫乏的人,人格才会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