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孩子的“手机控”,家长这样做超管用!

戒掉孩子的“手机控”,家长这样做超管用!,第1张

戒掉孩子的“手机控”,家长这样做超管用!

当今时代,电子设备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拿着手机和iPad的中小学生随处可见,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也迷恋各种屏幕。

但是电子设备在带来新鲜好玩的体验的同时,也处处诱惑着孩子不成熟的心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迷路。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的矛盾愈演愈烈。

最近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游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人民日报两次发文重责。然后各种关于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浮出水面:

5月,深圳一11岁男孩偷了父母的银行卡和手机玩王者荣耀,花光了家里3万积蓄。

6月,杭州一名13岁男孩因玩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被父亲劝阻。盛怒之下,他从阳台上跳下,摔断了脚。落地的时候,他自言自语:为什么我飞不起来?

但《王者荣耀》只是网上洪流之一,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个:

宁波6岁女孩童童右眼严重内斜视,双眼严重近视。医生怀疑与她长期沉迷手机游戏有关;

江西13岁女孩离家出走,去温州见网友……

网络娱乐和社交占用了家长太多的时间,也让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越来越少,越来越无趣。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乐趣的时候,如果有沉迷网络的父母作为榜样,那么沉迷游戏似乎是必然的。

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现实中缺乏价值认同,打游戏来逃避压力。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孩子沉迷于游戏,不如说是沉迷于游戏中无所不能的感觉和困在心里的“英雄情结”。

之前有个新闻。我采访一个小学生,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游戏,他回答说:“我是我们班最好的玩家。”但说到学习成绩,这个刚刚还一脸骄傲的小男孩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在游戏世界里,孩子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但是,这种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也很容易让孩子像鸵鸟一样把自己埋在游戏世界里,拒绝轻易抽离。

好奇心也是孩子沉迷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渴望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渴望并不是因为交流的需要,而是因为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好奇。

这种好奇心是如此强大,它也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孩子已经可以发现,同龄人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和没有智能手机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不仅在玩游戏上,在人际交往上,尤其是在孩子最感兴趣的时代对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上,差异更加突出。这些差异的存在,就意味着孩子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差异。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有两种父母:一种是严厉的父母。没收手机或者卸载游戏。如果孩子偷偷玩,会被骂。一个是弱势父母。我忍不住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随他去。

这两种做法危害都很大。

第一种,父母看似赢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其次,孩子没有机会培养自律精神。他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再次,家长监管的成本非常高。一不注意,手机、平板会被孩子发现,孩子很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学会如何通过发脾气来控制父母,如何让父母有负罪感,如何向父母抗议。

这些孩子往往容易冲动,任性,不可控,不守规矩,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合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当孩子沉迷网络,这不仅仅是孩子行为的单一偏差,更是家庭教育偏差长期爆发的反映。

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拿走我们孩子的手机,切断他们的网络,并不能完全杜绝。信息已经像空气体一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让孩子戒除网瘾,家长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引导和爱的表达。

面对诱惑,孩子如何自制,做到适度?

首先,拓展孩子的兴趣点。陪伴是最好的告白。

拓展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体验更丰富有趣的事情。有时候,游戏不就是我们“封杀”了孩子的兴趣后,孩子给自己找的出口吗?

第二,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他们的努力。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或者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和长处,经常压抑和贬低孩子的自尊心,拒绝倾听孩子的声音,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陷入自卑和低价值的心理漩涡。

父母应该是孩子背后第一个为孩子鼓掌的人,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些是进入孩子内心最重要的步骤。

三。合同的三个章节。

实践证明,事先约定比当时的处罚更有效,更容易执行。和孩子一起制定“关于法律的三个规则”,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协议时会更有动力,成功率也更高。

和孩子订立“约法三章”需要注意四点:

1。明确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写完作业一定要玩手机。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且易于衡量。

2。要明确说明孩子完成协议能得到什么,不完成协议会失去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少说“不”,多说“是”。比如:“你履行约定,就可以去看电影”,而不是说“你不履行约定,就不能去看电影”。虽然这两种说法意思相同,但如果一个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协议要写好,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让孩子和家长随时都能看到。

当孩子已经完成约定,即使是阶段性约定,家长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不履行约定,违约责任也要绝对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协议就完全没有约束力。

4。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约法三章》中的“约”字。

在达成一致的过程中,要尽量去了解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把“同意”变成父母单向的“命令”。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9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7
下一篇2022-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