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最头疼的5大行为。我该怎么办?玩具总喜欢乱丢一地,总会有一些行为让妈妈很头疼。你想阻止他们吗?更好的引导宝宝去探索和认知。
行为一:咬人
分析:宝宝1岁时,咬人行为应该停止!
宝宝4个月左右,即将长牙时,会因为牙龈肿胀等不适而咬玩具或最亲近的人。这个时候他还不明白咬人是对是错。就算他爸妈盯着他说“不准咬”,也没用。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吃一些果蔬片、饼干,或者研磨棒和牙胶,给他提供更多的咀嚼机会。这样宝宝可以减轻出牙的不适感,不会咬人。
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有时候一激动就咬人。他不仅咬周围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婴儿,还咬自己。其实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只是用错了地方。这时候家长要及时制止,明确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行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需要找出宝宝咬人的原因。是发脾气还是想引起注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可以引导宝宝正确对待“咬人”。
行为二:撕纸
解析:不要停,让宝宝一边撕纸一边开心!
当宝宝六七个月大,发现纸的形状可以变化,可以用手的动作发出声音,他会感到高兴,好奇心得到满足,于是对撕纸“情有独钟”。这是一种基于好奇心的探索行为,也是宝宝主动自发学习的表现。家长不应该阻止,相反,应该鼓励。
对于宝宝来说,撕纸不仅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锻炼小肌肉,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和智力。家长可以引导宝宝把纸撕成小块甚至纸片,慢慢教宝宝撕出形状和轮廓。这样,撕纸就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活动!
值得提醒的是,家长不要给宝宝撕有价值的文件或票据。同时,他们也要注意婴儿使用的撕纸是否卫生,防止病菌传播。
行为三:扔东西
分析:可以进行适当的认知教育,不建议严厉制止!
宝宝9个月左右的时候,会非常热衷于“扔东西”的游戏。凡是能抓到的东西,宝宝都会有意识地扔出去,他开心地咯咯笑。妈妈们有没有发现,所有的东西,不管是积木、球还是鞋子,掉在地上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宝宝在观察,在探索!所以家长不用担心这是不是宝宝攻击性行为的开始,也不用担心阻止宝宝扔东西。
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有了全新的认知。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扔、捡、捡”的游戏,同时引导宝宝养成把东西扔出去再拿回来的好习惯,让宝宝知道要自己去捡。
当然,家长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认知教育,比如告诉宝宝什么东西能扔,什么东西不能扔,同时选择耐摔的物品给宝宝玩!
行为四:不好好吃饭,玩食物
分析:不要严厉训斥,适当引导,让他自己动手吃饭。
很多宝宝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很会吃东西,但是到了1岁的时候,经常会把碗里的食物抢过来揉,弄得一塌糊涂,经常让妈妈感到头疼。
其实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会对自己做饭感兴趣了。他吃饭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抓盘子里的食物。这是宝宝探索认知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允许用手熟悉这些食物,对宝宝不挑食的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当宝宝成功的拿起一个小饭团放进嘴里,他会很有成就感!这和被喂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家长要允许宝宝用手抓食物。如果怕宝宝弄脏衣服,可以给宝宝戴上围兜。即使他吃的“一塌糊涂”,家长也不要责怪他,要加强他对吃的兴趣。
行为五:小气
分析:需要及时干预,引导宝宝学会分享。
宝宝一岁半以后,会变得很小气,经常抓着自己的玩具不放,不肯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是因为3岁前的婴儿处于“自我中心期”,分不清“你、我、他”的区别。家长不必急着逼宝宝“大方”。而是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宝宝们树立主人翁的观念,然后慢慢学会分享。
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宝宝多交朋友,多和同龄人玩。当婴儿融入“群体”后,排外的“抠门”现象会大大改善。在体验了与人分享的乐趣后,宝宝自然会乐于与人分享。
现在大部分父母都是独生子女,要注意以身作则。父母耳目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宝宝“分享”的好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