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闹情绪处理方法

小孩子闹情绪处理方法,第1张

孩子闹情绪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化?孩子特别苦恼。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孩子的情绪?下面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好方法。

临近寒假,有家长开始问“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寒假陪你吧!在这个TA里,我是听话的,一回家就会挑衅我们父母的忍耐极限。"

作为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我能理解这些家长的无奈和困惑,因为儿子经常折磨我。例如,在数学作业中:

儿子说:“妈妈,这道题我会做乘法。”

我:“好,那你就做乘法!”

儿子:“可是,老师说只能做加法,乘法还没学过。”

我:“好吧,那我们就做加法吧!”

儿子:“可是,我要做乘法!”

我:“宝贝,我们排成一行,同时写下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好吗?”

儿子:“没门!老师说的时候只能做加法。”(她拍着桌子放声大哭!其实当时我都快被折磨哭了!)

我:“那你就写加法公式吧,然后我们在微信上问问数学老师,能不能把乘法公式写在一个练习本上给老师看。”

儿子:“(哭的更大声!)我根本不想让老师看乘法口诀,我只想让妈妈知道我自己也学过乘法。”

这时候我才明白,我误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

其实孩子长大后经常会检查自己是否被接纳,是否被关注。在孩子的童年,他人对孩子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自我接纳和重视程度。父母和老师的接纳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被接纳和关心的孩子会对父母或老师产生强烈的好感和信任,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和合作。这种关系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很有帮助。

很多家长会说:“别哭!”但是好像效果并不明显!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以下方法可以参考心理咨询实用技巧。在育儿的路上,儿子让我不得不把学到的理论调整一下,应用到他身上。仅供参考)

I:录取法

接纳作为建立亲子关系和情感交流的基本步骤,不需要家长和老师有太多的口头语言,主要是用大量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接纳的态度。比如拥抱,紧紧握住孩子的手,抚摸孩子的头……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职场同事,把握好肢体动作的界限就行了。

实施要点:

*口语简单

比如:嗯,哦,就是这么回事!现在我明白了!

*丰富的肢体语言

比如眼神、站姿、手和胳膊,传递的是肯定、理解和接纳。

这部分很重要。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个同事。每次和他谈工作,他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出随时离开的姿态。所以,我觉得我说的是这位同事不认可,也不愿意听到的话。我们的谈话总是很官方,不到要点。经过几次沟通,我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原因。他说他用这个姿势和大家聊天...暂且不深究这种姿势的内在心理原因,只说肢体语言,确实会影响到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绪处理等问题。所以,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想让孩子更深刻、更肯定地感受到我们的接纳和重视,就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给足够的探索时间

不管是否真的被接受,孩子都可能会多次反复的尝试和探索。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适应孩子此时的速度和节奏。接受久了的孩子,以后就不会老是发牢骚了。当孩子养成了快速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态度,一切情感交流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接受的态度要真诚

*正确区分接受和迁就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对错之分。因为情绪是人的自然反应,情绪的表达要符合社会规则和习俗。

以我理解儿子只是想让我知道他会乘法为例继续我们上面的对话吧!所以他哭着对我发脾气。

我:“哦!那个儿子和妈妈知道你的意思!(一边说一边把儿子揽进怀里)你刚才哭我能理解!因为,你觉得妈妈没明白你的用意,对吧?”

儿子:“是的。”

我:“宝贝,你想想,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你妈妈,把你的意图说清楚,不是更好吗?因为你刚才发脾气的时候,也伤害了你妈妈。妈妈也会难过的...以后要不要换个表达?”

二。移情定律

这种方法绝对老少皆宜,也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发脾气的孩子需要同理心。发脾气的孩子情绪脆弱,内心的情绪和认知冲突比不发脾气的孩子更大。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感同身受,给他们情感上的安慰和帮助。但是,正因为他们喜怒无常,爱生气,所以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和批评。外界的压力也许能平息孩子的坏脾气,但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冲突和困惑,因为父母和老师讲的所谓道理并没有让孩子自己内心的道理消失。这些都是未来暗中支配孩子的潜意识。

实施要点:

*同理心需要丢掉自己的立场和偏见

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并不容易。这需要经验。共情是一个相互探索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共情是移情,不是评价和说教(在心理咨询中尤其重要)

*接受共情和给予共情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理解孩子的过程,让孩子也学会理解别人。

*通过阅读绘本给孩子灵感和思考

*移情不同于同意或同情

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对方,但不代表认同对方的立场。不是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无原则的讨好,所以变成了同情!

三。认知法:提高孩子的情绪认知水平

*学习描述情绪的词汇

我们中国人不太会表达情感,家人之间也很少会互相拥抱亲吻说“我爱你!宝贝,有你在,我们真开心。”情侣之间用来表达爱意的词语和句子更为克制和含蓄。他们不是不爱对方,而是把这份爱深埋在心底,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中国夫妇早上醒来对他们的配偶说:“快点!早饭一会儿就凉了!”而不是说“哦!宝贝,你吃早餐的样子太迷人了!我希望你能很快来吃早餐。”所以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情感词汇越来越少。

孩子的情感经验丰富,但认知相对简单。这是因为我们成年人没有向孩子展示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使用情绪词。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5-7岁的孩子只能通过开心、不开心、生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生活中,人们的欢呼、温暖、激动、遗憾……这些情感体验的词汇,孩子根本无法表达。

家长可以给孩子在生活小事上积累情感词汇,这样孩子的情感认知水平和情感词汇的应用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根据孩子的经历给自己的情绪命名

情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给情绪起适当的名字,这样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情绪认知水平。尤其是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家长引导孩子准确命名情绪。同时,孩子会觉得被家长理解,孩子的情绪压力会立刻得到缓解。

*逐步培养孩子的情感独立

孩子的情绪和父母的情绪是共存的。孩子有时候会把父母的情绪当成自己的。父母开心就开心,父母难过就难过焦虑。(这个我就不举例了。你们都知道。)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起来,对大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种情感依赖有助于孩子丰富情感体验,但过度依赖会导致孩子的情感发展。情绪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别人的情绪,但不一定能和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否则孩子就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我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把工作中的不愉快、担心、冷漠等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转移给孩子。

本文和大家分享三种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以上三种方法在育儿和教学过程中效果都很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7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6
下一篇2022-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