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贼”不是贼: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家“贼”不是贼: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第1张

家“贼”不是贼: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很多孩子品行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受到大人的“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想”就像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产量,肆意排放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污染着孩子们原本纯净的天空空和大地。结果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力。

知道了孩子“偷钱”背后的心理动机,家长就可以稍微冷静下来了。与其把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可怕的结果,不如试着把它看成是一种信息,看看孩子通过这种行为向父母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是否忽视了他们的需求。

2016年5月20日,是日本温暖祥和的一天。在我们的“爱果心理家园”微信群里,一位妈妈无意中说起了自己的孩子偷父母钱的事。

没想到会引起共鸣。那些偷偷说话的妈妈,有一半以上都是小时候拿了父母的钱。看来他们真的应了那句老话:日防夜防,防不胜防。

玩笑归玩笑。既然这种现象如此普遍,那就值得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

暂时不要用“偷”这个吓人的词。我们说孩子“拿”父母的钱。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立。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认为不是父母创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创造了父母。想想也是。一男一女只有有了孩子才能成为父母。是孩子给了我们“父母”的称号。

既然我的父母是我创造的,这两个人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们的东西当然也是我的。为什么我不能拿自己的东西?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想要什么东西,不给她买。我家小姑娘不太高兴,很认真地问我们:“你们死后,家里的东西都归我了吗?”

我说:“是的,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

她马上急切地问:“那你什么时候死?”

孩子的话是肆无忌惮的,但并没有错。

2个人使用预付款

现在,很多孩子在过年的时候会收到一大笔压岁钱。父母一般会以代管的名义扣留这笔钱。

孩子觉得那是我的钱,我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父母觉得孩子小,不给他。

孩子会偷偷拿父母的钱,一旦被发现,就会理直气壮:我自己的钱不能垫付吗?!

3分享财富

一个朋友的孩子胆子大,在孩子中有领先地位。平时喜欢带着吃的,喝的,在家里玩的,和老百姓玩的很开心,父母从不干涉。

有一次过年,孩子们看到家里有几千块钱的现金,也按照惯例拿出来分发给孩子们。院子里的孩子们欣喜若狂。

这是小孩子根本不懂钱的概念。

4试探底线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长大了,得到的爱和关怀足够多,甚至超过了正常的需求。

父母、爷爷奶奶、保姆等照顾者似乎提前为孩子的成长扫清了一切障碍,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爱,也面临成长中的挫折,这其中就包括对孩子需求的限制。

比如有时候孩子想要某样东西,但是它很危险,太贵,不合适,暂时没有等等。,所以孩子得不到。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忍受失落和痛苦的感觉。

当然,这种负面情绪的强度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而逐渐增强的。家长千万不要人为给孩子设置所谓的挫折。

在足够的爱和适当的挫折下,孩子逐渐成长,心理健康发展。

没有适当的挫折,孩子是学不会克制欲望,忍受失落的。同时,他们也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会被父母限制,自己几乎不受限制。这种感觉很不真实,让孩子觉得很无力:

  • 为什么我要什么你就给我买什么?

  • 犯了错不要批评我?

    为什么别的孩子不这样?

    我不是天生的吗?

    带着这种感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试图挑战父母的底线,看看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样父母就会限制自己,惩罚自己。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进入自我认同阶段,想要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的感受。原来特别优秀的孩子会尝试犯一些错误,看看父母的反应,同时体验“做坏事”的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在故意“引诱”父母来“收拾”自己,所以往往会在偷完钱后故意留下“犯罪”的线索,好让父母抓到自己,或者说偷父母钱的目的就是被父母抓到。

    如果粗心的家长总是不理会,或者发现了假装没看见,孩子会很失落: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5为爱“偷”

    这种麻烦是因为孩子长大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所以用“偷”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母亲说她上初中的女儿是个“惯偷”。她一开始偷妈妈的钱,然后偷同学的钱,最后偷老师的钱。

    每次老师告诉她妈妈,她都会去学校把女儿接回家,用衣架打她。她满身都是条状疤痕,但是孩子大概一个半月就会复发。

    妈妈很抓狂,也不明白她这么坚强,这么好面子,家里又不缺钱。她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由于时间限制,我无法当场为她提供咨询。我从我妈的口音里听出她是传统重男轻女地区的人,就直截了当地问她:“你女儿有弟弟或妹妹吗?”妈妈很惊讶:“老师,你会算命吗?”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原来这个妈妈生了五个孩子。前四个是女生,最后一个是男生。这个女儿排行第三。

    妈妈自己平时生意也很忙,所以回家就照顾弟弟。女儿从妈妈那里得到一点点温柔和体贴,几乎是一种奢望,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吸引妈妈注意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钱。

    当妈妈愤怒地用衣架抽打她时,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必须放在她身上,因为没有妈妈会一边使劲扇一个孩子,一边微笑着侧着头哄另一个孩子:“乖,妈妈打完我妹妹就来找你玩。”

    我妈打了她之后,会内疚一段时间,对她好一点,就是皮肉之痛关注了她妈。但这种“药效”最多能持续一个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钱,用衣架再次“引诱”妈妈关注自己。

    如果这样循环下去,这个孩子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会以暴力的方式“引诱”她的男朋友或老公关注自己。这是家庭暴力的典型模式。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第四种和第五种情况下,孩子会用“偷钱”来达到目的,而不是其他方式呢?这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偷”字特别敏感。比如我们在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不会偷,也不会抢”,可见偷是抢之前的事。

    “小的时候偷针,大的时候偷金”,意思是防偷要从娃娃抓起。

    婚外情叫“出轨”,出轨叫“出轨”,让人汗颜。

    提到劫匪,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说到小偷,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鄙视。

    孩子是世界上最接近神的动物。他们非常清楚父母的弱点在哪里。

    他们知道,钱是父母最重要的东西,“偷钱”是最可怕的东西。“偷钱”是攻击、威胁、激怒、吸引家长最有效的手段,就像针灸一样——哪里疼,哪里疼!

    当然,孩子“偷钱”的原因不止以上五种情况。知道了孩子“偷钱”背后的心理动机,家长就可以稍微冷静下来,不必把这种行为视为可怕的结果。

    你可以试着把这个看做一个信息,看看孩子通过这个行为向家长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孩子的需求是否被忽视了。

    我们的“小偷”不是小偷,而是在海洋中漂泊的少年派,需要帮助,需要关怀,需要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7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6
    下一篇2022-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