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电脑游戏?

为什么应该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电脑游戏?,第1张

为什么应该支持孩子玩耍,尤其是玩电脑游戏?

来自成年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扰乱孩子的自我调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孩子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被破坏的一个后果。细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能看到家长在游戏之外的错误控制和问题。

先说说玩耍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轻视童年的价值,认为童年只是成年人的准备阶段,当下的生活应该为未来服务。所以很多人不太关心孩子的玩耍,经常随意屏蔽。在他们心目中,“玩”只是孩子的一个年龄属性,并没有价值属性。他们玩不玩,玩的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人认为,学习和玩耍从根本上是冲突的,就像减肥和吃美食是冲突的一样。我亲耳听到一个家长对一个6岁的孩子说:“该上学了,以后不能买玩具了。”

事实是,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已经证实,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孩子首先在玩耍中学习、模仿、体验各种常识。剥夺玩耍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也剥夺了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玩耍,就像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母爱一样。

“不玩耍,就没有成长”的论断,是人类几千年社会经验的总结,是被无数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结论。本来中国人就是一个经常玩的民族。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不缺少玩耍和玩伴。即使是从小就需要工作的苦孩子,工作后也要找朋友抓个玄机。只是我们在理论上还没有对玩耍的重要性下结论,也没有用语言去提炼。反倒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年轻人不努力,老年人难过”,以至于很多人反对玩乐,反对成功。尤其是当下,孩子的玩耍和作业是严重对立的。人们只看到孩子强迫学习的一点点成绩,却看不到放弃必要的玩耍所留下的长远隐患。如果这种对立持续下去,未来的中国社会真的会很“惨”。

一个孩子坐在书桌前的时间长短并不能决定他的成绩。因为学习是一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并行发展的事情,成绩与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是完全正相关的。如果孩子玩得不够,他的情绪和智力就会处于不好的状态,成绩就会低于正常水平,从而产生游手好闲、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等问题。——这些条件如果恶性循环下去,就会成为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缺点,让他永远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再说说电脑网络游戏

历史上没有一款游戏可能像电脑网游一样被妖魔化和污名化。“网瘾”这一概念的建立,是这种贬低性被合理化的极端现象。

在我们的话语中,“上瘾”总是与不健康的爱好和有害的、病态的后果联系在一起。任何可能导致上瘾的东西都应该放弃或严格控制。现在有了“网瘾”的说法,可见人们已经将其定义为一种麻醉剂。即使不像海洛因那么恐怖,至少也是一种可能像烟酒一样毒害孩子的东西,所以很多家长都厌恶和防范。人们忧心忡忡,忧心忡忡。电子游戏会让人上瘾的想法已经深入骨髓。很多成年人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有罪恶感,尽管他们从心底里喜欢游戏。所以,他们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感到不安,就像一个酒鬼看着自己的孩子开始学喝酒一样。他们的心情很复杂,充满忧虑。

有一次在地铁上看到一对母子。听了他们的对话,他们不得不从始发站坐到终点,就像我的旅行一样。男孩八九岁的时候,上车就让妈妈玩手机,妈妈不给。小男孩在座位上扭动着,坐不住了。他又向妈妈要手机。他妈妈告诉孩子一些不愉快的情况,说只允许他玩十五分钟。小男孩同意了,他妈妈拿出了手机。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旅程还不到一半。母亲只好把手机拿回来,孩子央求再玩五分钟。说话间,他的眼睛和手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手机。母亲不高兴地警告孩子五分钟后必须停止玩耍,然后看了看手表。5分钟后,他像一个秉公执法的城管一样,毫不留情地从孩子手里夺过手机,放进包里。孩子一脸无奈,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烦得要死,然后情绪激动地抱怨车开得太慢,车厢太热等等。孩子玩手机时眼神中的专注和单纯,与手机被拿走后眼神中的怨恨和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母亲却像控制了一个酒鬼贪婪的喝酒一样,觉得挺有成就感。

当人们对电子游戏还抱有这样的偏见时,自然会认为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否则会担心孩子会陷入网瘾,变得堕落。

其实电子游戏就是游戏。这和打篮球、下棋、捉迷藏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它更复杂,更有趣,作为玩具更有吸引力。一个3岁的孩子能很快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如果他玩到6岁,那他很可能就是高手,可以超越父母的水平。而且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会得到全面的锻炼。为了打败对手,玩家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运用各种分析和判断,在模拟世界中真实地参与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这不就接近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边做边学”了吗?

曾经听台湾省一位研究脑神经科学的教授讲过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台湾省军方飞行员在新机试飞时事故频发。事故调查发现,飞行员注意力范围狭窄,在空之间的感觉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弱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教授所在的研究所受托进行相关研究,协助军方挑选合适的飞行员。研究人员利用脑神经和心理测试对许多候选人进行了测试,最终帮助军方选出了几名合适的飞行员,事实证明非常成功。这位教授说,事后他们研究了这些入选飞行员的资料,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爱好,玩电子游戏,是优秀的电子游戏玩家。

电脑游戏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它们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社交方式。目前还没有玩具有这样的优势。

至于一些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这些都不是电子游戏的本质;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书的本质一样。不让孩子读坏书和不让孩子玩坏游戏是一样的。必须在允许阅读和游戏的前提下解决,而不是取消阅读和游戏。除了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游戏审查外,还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选择健康的游戏,比如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玩的游戏或者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加强正面价值观的引导。孩子天生对邪恶的东西有抵触和抵触。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阳光,就不会轻易被不好的东西诱惑。

当然,电子游戏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孩子缺乏锻炼,久坐不动眼睛会疲劳。这些问题和读书引起的问题类似,家长需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比如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和其他兴趣。孩子们总是有东西可以玩。如果不让他们玩电子游戏,你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更有趣、更受欢迎的游戏吗?

世界上不应该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游戏。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所有相关的讨论都是在概率的范畴内进行的。如何判断一个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个核心判断:一是孩子的参与度高不高;二是孩子投入了多少主动判断,三是是否伴随着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三条规则可以适用于所有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些孩子会过度地玩电子游戏。分析这种情况,我认为板子不应该打在电子游戏上,而应该追根溯源到人们对“玩”的态度上。一方面,大人对电子游戏有太多偏见,给孩子造成负面刺激;另一方面,游戏的目的原本只是娱乐,而现在除了电脑游戏,几乎所有的儿童娱乐项目都变成了训练内容:游泳课、唱歌课、绘画课、羽毛球课……目前一群孩子如果有机会一起开展一项活动,大部分都会去参加比赛。没有戏,只有课;没有娱乐,只有排名——当所有的玩都被功利化,成为任务,电子游戏成为“纯玩”的最后一片净土,其魅力自然是独一无二的。成年人指责孩子沉迷于电脑。有多少人想过?我们为孩子的生存和成长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

新一代的人被带到了这个世界。他们其实很被动。世界会给他什么,不是他能选择的。今天的孩子和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一样,张开双手接受世界为他们准备的东西,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和欢乐却变成了错误、问题甚至疾病。其实真正困扰的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有用的功利的原则。想象一下计算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打球或者唱歌,打球唱歌会被妖魔化。

我确实亲眼见过这样的妈妈。她上高中的孩子对电子游戏不感兴趣。他们热爱打篮球,每天都想在球场上打一会儿。她想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规定每次只能玩半个小时。但是孩子玩的时候经常忘记时间,每次超时都要被妈妈说。有几次,这位母亲甚至把她追到了法院,不顾孩子在同龄人面前的面子,强行把孩子带回家。关于打球的事,母子之间发生过多次矛盾。这位母亲后来说起篮球时,咬牙切齿,听她的口气好像儿子在服用一种叫“篮球”的药物。

现在只要是打着“药”的幌子,孩子就没有市场。杨永信不会消失。即使店铺被查封,电击设备被没收,过几天,它还会站在另一个地方卖药,电击孩子,依然赚钱。

最后,关于电子游戏的问题

如何把握控制和放手的度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生活玩乐,一切井然有序。但是,说到玩和学兼顾,如果家长心里预设了一个完美的目标,就是孩子从一开始玩游戏,就能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或者最多花一年半的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这样的目标下,你十有八九会失望,大部分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有这一天。

我的观点是,孩子“大致整洁”就好。允许平时的安排不太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几段时间特别理想,只要大体上能兼顾玩和学就行。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处理得当,孩子基本上可以做到很好的自主性。如果你有所顾忌,请想想你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能把一切都安排得这么好吗?既然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这样要求孩子。自己感受一下,然后复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是否是最好的管”这个观点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最先提出来的。可应用于孩子学习、游戏等一系列管理。“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不作为。虽然看似无为,却是最有效、最长久、最有力的方法,可谓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的心理基础是人性向上向善。在正常的环境下,每个人在善恶的表达中都必须优先表达好的一面。邪恶只能在不正常的环境中被激发出来。这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用担心如果不关心孩子,孩子会一路滑向“网瘾”——这么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个心理基础有一个相反的认识,认为人性本恶。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如果不加以控制,他会越来越坏。因为对人性恶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所有基于这种认识的教育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往往会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这就是严厉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尽人意的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的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有自我调节的动力和力量,年龄越小,调节功能就会越强。也许他们会时不时地过度,也许他们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友好、亲切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毫无愧疚地玩耍,孩子就能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尽情地玩耍,从来不会因此而受到训斥和鄙视,那么他以后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玩耍一样投入和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人士身上观察到。

来自成年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扰乱这种自我调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孩子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被破坏的一个后果。细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能看到家长在游戏之外的错误控制和问题。

教育和其他东西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实现长远的大目标,我们总是要牺牲当前的小目标。处处控制孩子,让他们不得不按照大人的意愿生活,当然有可能取得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否暗示了一个更长远的问题?

我听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跟我说,他们班有个男同学,高考成绩很高,很聪明,但是第一年就考砸了,整天玩电子游戏。二年级不上课,老师做工作也没用。他爸爸上学四个月,每天晚上当爸爸的时候就在宿舍拼三把椅子睡觉。极其辛苦,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儿子的状态。男同学留在高一也完成不了学业,学校只能劝阻。这个男同学曾经跟宿舍同学说过,他现在不是很喜欢电子游戏。他在中学时真的很喜欢玩,但他的父母一直对他太严格了。尤其是高中那几年,请的导师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不碰电脑,也没有其他娱乐。现在他只想弥补所有失去的发挥。

分析男孩的情况,“弥补”只是他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理由。真正阻碍他完成学业的,一方面是长期无法释放的游玩需求积压形成的巨大反弹力;另一方面,父母的控制太强,他没有机会练习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就丧失了。他沉迷电子游戏其实是一种无能,是一种自我无力感的表现。

与“控制”相比,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比不断的付出更让人幸福。这适用于子女教育和婚姻维护。想要长久的维持一件事,就要给足空的余地。在轻松的环境中,孩子有时间和空面对自己,有机会学会适应和调整,聚集自我成长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7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5
下一篇2022-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